第A3版:3·15消费维权

2023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件发布

20岁小伙踢球时猝死 球场经营者、约球公司未施救 被判赔偿

球场

执业许可证被吊销仍展开服务,医疗机构被判退一赔三;换股东后让消费者交钱激活服务,健身公司构成违约……3月14日,在第42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3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的基本情况,并发布十大典型案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孙苏皖 文/摄

小伙猝死,球场经营者、约球公司未施救要赔偿

某约球公司在其组建的微信群内发布踢球信息,20岁小伙徐某看到后报名参加,并缴费35元。案涉球场系某体育公司承租场地后建设管理。2023年1月7日18时53分,徐某在追球跑动中突然面朝下扑倒在地,没和任何人发生身体接触。约19时,球员中一名实习护士对徐某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现场有球友拨打120。约19时10分,120急救人员到达场地。体育公司和约球公司的在场人员均未实施任何急救行为。徐某送医后诊断呼吸心跳骤停,死亡原因为心肌梗死。

法院认为,从现场视频中看到,球场管理人员和组织者对于急救处置茫然无序,案涉球场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瑕疵。鉴于体育公司、约球公司仅是违反国家推荐性标准,结合两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程度、经营规模及获利情况,判决体育公司赔偿徐某父母各项损失的12%,约球公司赔偿徐某父母各项损失的8%。

证被吊销仍展开服务,医疗机构退一赔三

某医院公司成立于2018年,经营范围为医院管理、美容服务。2019年8月,该公司《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被卫生健康委吊销。2020年10月,熊某在该公司购买12次盆骨修复医疗美容服务,几次疗程后不仅没有任何疗效,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熊某多次要求该公司退费未果,双方产生纠纷。

法院认为,熊某至被告公司购买医疗美容项目,属于消费者。被告公司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仍与熊某订立服务合同并对其实施医疗美容服务,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构成欺诈,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故判决该公司退一赔三。

换股东后交钱才激活服务,健身公司构成违约

余某支付1000多元加入某游泳健身公司会籍,又先后购买了该公司3万余元健身课程。余某使用部分课程后,游泳健身公司股东变更,该公司以管理人员更换为由,要求余某额外支付大额费用购买新课程以激活已购买课程,否则提供不了原有课程服务。余某不同意,双方多次交涉无果后,余某提起诉讼。

法院认为,原告余某与被告公司签订服务协议,余某支付费用,形成服务合同关系。被告公司要求余某额外支付大额费用以激活其已购买课程,未获同意致合同无法履行,余某有权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被告公司退还其未使用的课程费用。而经营者以更换股东、法定代表人变更等为由,要求消费者支付手续费或购买新的服务后才能享受已购服务,该行为构成违约。

“一房二卖”,中介未尽谨慎审查义务要担责

2017年10月,案外人施某(已被追究刑事责任)将案涉房屋以45万元的价格出售给赵某后,欲再次出售,并委托甲中介公司帮其出售该房屋。朱某为购买房屋委托乙中介公司寻找房源。2018年1月,在两中介公司的居间下,双方达成协议,约定房屋价款60万元。同年3月10日,朱某因钥匙打不开房门,遂报警而案发。扣除已退还费用,原告朱某支付购房款和中介费用尚有25万多元未退还。

法院认为,中介公司未能促成合同成立的,不得请求支付报酬。本案中,因案涉安置房的特殊性,交易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房产中介公司作为专业的职业经纪人,具有高于普通人的辨别能力。但两中介公司未能识别出安置协议和房票的虚假问题,导致朱某的部分购房款无法追回,故两中介公司在居间服务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过错,应对朱某在不能追回范围内造成的损失承担30%的补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