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美味的甘露青鱼,能为阖家欢聚的新春带来幸福的寓意,可若这条鱼来自他处呢?一张被专业认可的技能资格证,能为求职之路增加助力,可若交了钱却无法接受培训呢……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民生民利,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近年来,无锡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聚焦知名品牌假仿冒、虚假宣传等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以检察力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贺俊丽 朱鲸润
关注地标产品,守护品牌“美名”
对无锡老百姓来说,每年有两样特产不能少:夏季的阳山水蜜桃、冬天的甘露青鱼,甜蜜了无锡的夏天,丰富了无锡的年味。
作为无锡人年夜饭的压轴大菜,每年元旦前后,甘露青鱼开捕的消息意味着无锡年味的开启。一条条新闻里,随着渔民们将网箱慢慢拉起,挣扎跳跃、体型修长的青鱼便跃入视野。而这样“一条能代表江浙沪的鱼”,自从知名度有了,“李鬼”也多了起来。
早在2017年锡山区两会上,甘露青鱼养殖地人大代表就提出“李鬼”甘露青鱼的问题。旁听人大代表审议检察工作的锡山区检察院会后立即组织人员,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赴甘露青鱼销售区实地调查,后与当地水产协会签订《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协作意见》。2021年捕捞季,锡山区检察院在下沉走访甘露青鱼直销点、甘露青鱼外包装印刷企业时,获悉部分经营户未经授权使用“甘露青鱼”品牌包装,遂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连发6份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对销售假冒“甘露青鱼”品牌以及违法制作假冒注册商标外包装盒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取缔。
时间流逝应接不暇,检察守护持续接力。2024年1月,锡山区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锡山区人大代表、圩厍村党支部书记浦向华提出甘露青鱼精品化发展之路期待法治护航的意见建议。
该院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上门与代表沟通了解甘露青鱼养殖及品牌保护法治需求,制定针对性检察保护举措,并以全院发文的形式强化举措落地刚性要求。龙年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锡山区检察院检察长专门带队面对面向浦向华代表答复检察机关制定的“甘露青鱼”品牌法治保护举措,得到代表肯定。
无独有偶,曾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的“阳山水蜜桃”也遇到了“难辨真伪”的困扰。为守好“阳山水蜜桃”这块金字招牌,惠山区检察院主动走进“阳山水蜜桃”品牌保护协调会,推动相关行政机关、桃农协会、网络直播平台构建“阳山水蜜桃”品牌维权快速处置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打击虚假宣传,让“名副”更“其实”
当下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红软文充斥人们的生活,所谓拼好物、“墙裂”推荐之类的关键词,吸引着不明所以的消费者趋之若鹜。从此产生的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变相吹捧不存在的功效,蒙蔽消费者的认知。
2021年底,家住锡山区的刘女士(化姓)因身材困扰,听信社交平台体验式分享软文广告,花1600元购买丰胸产品。用了一段时间后,刘女士发现身材毫无变化,遂怀疑自己被骗后报警。案件移送锡山区检察院后,检察官发现该案犯罪嫌疑人围绕女性存在的身材焦虑,专门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以及APP等发布体验式软文广告,欺骗消费者获利765万元。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主犯以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随着对网络虚假广告打击力度不断增强,部分商家将“噱头”转到线下店铺门口的推广海报上,也有一些在外卖平台产品介绍中,夸大产品添加材料的功能,甚至掩饰可食用产品可能存在的有害性。
2022年1月29日,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添加“金银箔粉”问题发布新规,严禁在可食用食品中添加此类添加剂。锡山区检察院依托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发现辖区部分蛋糕店、西餐店等存在违规添加“金银箔粉”等情形,以“土豪蛋糕”“鎏金蛋糕”为噱头,提升蛋糕外观吸引力。同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当天,检察官与市场监管部门暗访调查取证,当场对正在制作“金银箔粉”蛋糕的商家拍照取证。后推动锡山辖区开展专项治理,相关部门检查食品商户138家,查处7家违规添加商家,有力守护了“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依托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诉前检察建议形式,先后督促相关部门查处“控糖”奶茶、“瘦身”咖啡等网红式产品,切实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提升食品安全规范意识,为锡城百姓创造一方安全可靠的饮食空间。
严惩“技培”乱象,规范教培秩序
近年来,就业压力困扰着一大批人。一些大学生甚至在职人员渴望通过培训、考证等方式增强求职竞争力,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有违法分子瞄准这个“就业刚需”,以各类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为幌子进行诈骗。2023年12月,锡山区检察院就以涉嫌诈骗罪提起公诉了这样一起假冒执业证书诈骗案的20名被告人。
2022年2月,犯罪嫌疑人李某和他人成立公司,招募11名业务员,以培训证书冒充专业执业证书,谎称帮助客户把培训证书挂靠在相关公司并可每年获得高额挂靠费用为由,冒充挂靠公司人员进一步骗取客户信任,再以需要证书认证、测评、入库等理由骗取钱财,并重复诱骗被害人办理新的培训证书实施诈骗。同年5月、11月,该团伙又分别成立3家类似公司实施诈骗。截至案发,该团伙以提升学历、证书挂靠为诱饵实施网络诈骗,诈骗90余名被害人,骗取财物150余万元。
案件移送锡山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期间,检察官依法认定各被告人虚假夸大证书作用并假冒挂靠公司人员承诺挂靠获利,属于虚构事实的欺骗行为;根据培训证书系由“野鸡”协会颁发、制作成本极低、用以仿冒执业证书等情况,依法认定诈骗的事实以及金额。为追回被害人合法财产,检察官引导及时查扣赃款,并加大释法说理力度,全部被告人均认罪认罚并均承诺退出违法获利。其间,该院对3名从业经历时间长、屡次组织成立诈骗团伙的主犯依法决定逮捕,对主犯提出有期徒刑十三年等量刑建议,严厉打击这种干扰正常就业的违法犯罪行为。
2023年锡山区检察院还办理一起青少年书画技能等级评价广告招牌过期宣传的公益诉讼案件。该院在履职中发现,某校外培训机构发布的技能评价资质已过有效期,但仍以此招揽消费者,涉嫌虚假宣传。为此,该院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场所安全不达标、无证经营、违规收费等乱象开展专项监督行动,制发4份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及时查处违法培训机构,整治校外教培机构广告宣传乱象,以检察之力守护“少年人”的合法权益。
“新时代,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出现新趋势。检察机关应当更好履行职能,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提升办案质效,以检察之力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司法屏障。”锡山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