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关注

许包野烈士故居发现一批尘封资料

还原“半个世纪的等待”故事细节

许包野烈士陵园

老屋里的雕花木床和梳妆镜

老屋里的挂镜,正中印着荷花图案

木梯通向阁楼,在阁楼樟木箱里发现一批资料

工作人员在整理新发现的资料

工作人员展示新发现的资料

工作人员将资料装进透明的塑料密封袋

扫码看视频

他是留德博士,是“革命圣火接引人”,为革命事业埋骨他乡,牺牲时年仅35岁。在他的家乡广东澄海,妻子叶雁苹足足等待了半个世纪……雨花英烈许包野的故事感动无数人,“半个世纪的等待”也成为许多文艺作品创作的故事原型。

清明节前,3月15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来到许包野烈士的家乡——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前往许包野烈士陵园祭扫。在许包野故居,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批尘封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或许可以填补和佐证“半个世纪的等待”故事的细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施向辉/摄

实地探访

“半个世纪的等待”故事原型老屋

清晨,登上许包野烈士陵园高高的台阶,一行人瞻仰烈士塑像、鞠躬、献花。遥望这尊塑像,许包野身着西装风衣,风度翩翩,目光坚毅。

距离寂静肃穆的陵园大约两公里,潮汕街头的市井烟火味儿十足,摩托车、电瓶车来往的鸣笛声此起彼伏。绕过热闹的集镇和祠堂、民居建筑群,便来到一座百年老宅,它是许包野烈士和妻子叶雁苹生前住过的地方。叶雁苹离世近40年后,如今的小院显得十分冷清,四周墙面斑驳,墙根下堆积着泥土、瓦砾和树桩。

走进堂屋东侧房间,屋里光线昏暗,落满了灰尘。老式雕花木床、梳妆台和衣柜雕花描漆,做工精细。一面挂镜的正中印着荷花图案,两边是一副对联:百年琴叶韵,千载凤和鸣。这便是叶雁苹等待许包野半个世纪的地方。

许包野出生于一个侨商家庭,17岁那年娶了农村姑娘叶巧珍为妻。婚后,他给妻子改名叫叶雁苹。“叶雁苹是一个善良但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许包野耐心地教她学习,包括《西游记》、诗歌,后来还想过教她英语。”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说,叶雁苹一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丈夫坚守的是一份最伟大的事业,所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葱少艾到白发苍苍,她一直坚守在老家,等候丈夫归来。她先后走访多个城市,却都杳无音讯。直到1982年,身体每况愈下的叶雁苹觉得自己也许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就多次写信给汕头市澄海的党史办,经过多番找寻,终于找到了许包野的“下落”。叶雁苹这才知道,她等待半个世纪的丈夫早已牺牲。

手写诗集里提到“我的雁苹”

老屋里发现的一本手抄诗集引起工作人员的关注。诗集中有情诗,也有言志诗,其中一首题名为《雁儿》的诗中写道:“好了/春天到了/雁儿来了/雁儿呵/你一向好么/南边很快乐么/你见了我的爱人么/她怎么样了呢/你有带了什么好消息给我呢/雁儿呵/你说/你说……”落款日期写着“10/29 22”。还有一首诗里写道:“半年以来,我虽不敢写信向他请求,却静静地写信回家,叫我的雁苹,偷偷儿束装赴省……”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胡卓然介绍,“这些诗句提到的‘我的雁苹’‘雁儿’这些表述,和许包野妻子叶雁苹的名字是对应的。通过这个内容初步判断,这是许包野烈士在欧洲留学时写的诗。”

老屋樟木箱里发现一批尘封资料

在老屋看守者的指引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在老屋阁楼里发现了一口樟木箱,里面存放着一批泛黄的纸质资料,包含书籍、书信等。经过一上午的初步整理,工作人员将这些资料分别装进透明的塑料密封袋里。

胡卓然介绍,通过对这些与历史有关的物品进行集中整理,我们确定找到了几样比较珍贵的物品:一是很有可能是许包野阅读过的书籍,这部分书籍的年代很符合他从事革命活动的年代,内容上也和此前记载的他喜欢读古文、进步刊物是吻合的,具体是否是许包野读过的书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二是与许包野妻子叶雁苹有关的书信等纸质文献,其中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妻子为了寻找丈夫下落,给各地有关部门写的信件,这些信件的发现,也为之前流传很久、影响极大的感人故事“半个世纪的等待”提供了更多的新的细节上的文献佐证;三是房子里有当年的家具,这也是许包野夫妇共同生活时使用过的,这同样也是许包野生平的重要历史见证。“其中一些手写的资料,包括笔记本等,是否是烈士生前的手迹,还需要进一步鉴定。”

留德博士曾化名“保尔”智斗叛徒

许包野是雨花英烈当中学历最高的,在德国留学期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懂得俄、英、法、德等多国语言,学识渊博。

1923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留学时,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旅欧支部。离开德国后,1926年下半年,许包野抵达莫斯科,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许包野受共产国际的派遣,秘密回到祖国。1932年10月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

1934年7月,因中共江苏省委连遭破坏,中共上海中央局决定调许包野到江苏任省委书记,组建新的省委。化名“保尔”的许包野上任不久,就被叛徒盯上。许包野机智勇敢、沉着果断,以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将叛徒除掉,震慑了敌人。10月,党组织又调许包野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35年2月,因叛徒出卖,许包野在开封被捕,解来南京,不久牺牲,年仅35岁。

牺牲半个世纪后英名才为人知晓

许包野为革命献出生命,然而他的英名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才为人知晓。1982年,妻子叶雁苹给组织写信,寻找丈夫的下落。经过几年的努力,党史部门于1985年底查清许包野的革命经历。1987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许包野为革命烈士。此时,距离他牺牲已经过去整整52年。

“这次在整理叶雁苹老人遗物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其实工工整整写了很多书信,但常常得到的回复是查无此人。”方厦介绍,许包野1931年回到老家冠山之后,叶雁苹其实知道他是去从事革命工作的。当时他要去的是厦门,因为封锁非常严密,许包野辗转去了香港,后来经过新加坡,最后才到了厦门。在此期间,他不断改名换姓、隐姓埋名,却是做着最惊天动地的事情。他的名字有保尔、阿宝、老刘,许多在他身边共事的人都不知道,他其实就是澄海的许包野。因此,当年这个追寻的过程是漫长的,首先要克服的便是身份的不明确。

胡卓然表示,许包野的革命事迹,是雨花英烈中非常典型的代表:出生于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纪轻轻就挺身赴国难,“我们努力去寻求他事迹中的细节、整理与他有关的文献史料,就是希望让英雄的事迹更加明晰,希望他身上蕴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精神品质能够永远激励后人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