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名医名院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8年 超声内镜新技术解难题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唐晓 记者 刘峻)近日,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消化内科邹晓平院长团队为一名重症胰腺炎伴包裹性坏死的患者,成功实施了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包裹性坏死穿刺引流术。

8年来,33岁的黄先生反复受急性胰腺炎发作的困扰。去年10月,黄先生再一次因急性胰腺炎住进了ICU,还接受了血浆置换等治疗。之后,黄先生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CT复查发现其胰腺周围积聚了坏死物,很有可能发生胰腺包裹性坏死。

一个月前,黄先生又开始出现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磁共振检查提示,其腹腔内形成了直径约12.8厘米的胰腺包裹性坏死物,对胃肠道造成了明显压迫。

对于胰腺包裹性坏死,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引流。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且需对消化道进行重建,术后患者不良反应较多。“这时候,超声内镜就成了一个超级微创‘利器’。胰腺在体内藏得深,普通内镜够不到、看不清,而超声内镜和ERCP融合了超声和影像技术,让胰腺‘现身’。”邹晓平院长说道。

目前的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引流术,仅适用于距离胃或十二指肠不超过1厘米的胰腺包裹性坏死,否则只能采取经体表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治疗。

经过消化内科团队充分评估,黄先生具备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手术指征。团队当即决定采用新型双蘑菇头金属支架(Lumen-Apposing Metal Stents,LAMS),并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实施微创手术进行引流。

术后,黄先生腹胀、腹痛的症状明显缓解,也未出现感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据悉,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包裹性坏死穿刺引流术结合了超声胃镜、ERCP及内镜穿刺等技术,是目前内镜诊疗的前沿技术之一。该手术要求扎实的内镜操作基础和过硬的ERCP及穿刺技术水平,但创伤相对更小、安全性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