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关注

“熊猫不走”南京多家门店人去楼空

此前官方微博上有员工在线求助;创始人否认“失联”,称正在筹钱

熊猫不走雨花台门店已人去楼空

门口放着废弃的蛋糕制作机器

作为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凭借着熊猫人偶免费送货,并可以现场唱歌跳舞庆祝生日的社牛手段,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不过日前,熊猫不走官微发布消息,员工在线求助,自3月15日起熊猫不走创始人杨振华失联、近千名员工三四个月工资未发、社保公积金断交、钉钉公司群突然被解散……

3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南京熊猫不走部分门店已人去楼空,有的因拖欠房租被物业公司锁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季雨 文/摄

走访 部分门店人去楼空,有的还拖欠着房租

事情起因要从3月16日说起。当天,惠州市熊猫不走烘焙有限公司官方微博“@熊猫不走蛋糕”发布一条“员工讨薪”消息,把这个网红蛋糕品牌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微博写道:“我是熊猫不走的一名普通员工,3月15日熊猫不走创始人杨振华失联、近千名员工三四个月工资未发、社保公积金断交,截至发文前,老板本人依旧失联,钉钉公司群突然被解散,迫于无奈,只能网络发声。”

熊猫不走蛋糕真的运营困难了吗?3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访了南京数家熊猫不走蛋糕门店。记者首先来到了雨花台区软件大道附近的熊猫不走(雨花台店)。这家门店在某科技园内,占据了一幢办公楼的一层部分区域。在店铺门头上,依稀能看到“熊猫不走”的logo,在店铺门口还摆放着一台废弃的蛋糕制作机器。透过玻璃,无法清楚地看到内部状况。接着,记者找到了园区安保人员询问情况。一名园区安保称:“这家店还在这里,但已经没有人在这里办公了。”攀谈中,园区保安透露,这家熊猫不走门店还拖欠着园区房租。目前,安保人员已经把店铺大门锁起来了。近期,有蛋糕店车辆想要进园区,按照园区要求,安保人员没有放行。

相较于熊猫不走(雨花台店)来说,位于水西门的熊猫不走(南京店)面积要小很多。不过这里的情况和雨花台店如出一辙,同样已经人去楼空。某点评平台显示,熊猫不走蛋糕店已经有三家门店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只剩下一家浦口店未更新门店经营状况。现代快报记者也尝试电联,但截至发稿前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维权

消费者和员工分别建立维权群,人数均超200人

在3月16日熊猫不走蛋糕官方微博发布“员工讨薪”消息后,不少消费者成立了熊猫不走维权群,截至3月18日下午2点,群内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230人。其中一名维权用户表示,自己是3月8日订的蛋糕,本来一切正常,3月17日中午要用。结果在3月17日早上9点,该用户接到商家倒闭通知,蛋糕也送不了了。许多用户称,不仅自己买的蛋糕没办法送,就连刚充值的钱,都不知道该找谁来退。

同步在维权的除了熊猫不走客户,还有熊猫不走公司员工。在公司钉钉群解散后,熊猫不走蛋糕的员工组建了互助群。据某媒体报道,截至3月17日下午5点,互助群里已经有240多名员工登记了自己被拖欠的工资金额,最低金额约2000元,最高约5.2万元。

天眼查显示,惠州市熊猫不走烘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广东省,是一家以从事食品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注册资本157.5757万元人民币。成立最初,熊猫不走凭借着熊猫人偶免费送货,并可以现场唱歌跳舞庆祝生日的社牛手段,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慷慨解囊。

此后,熊猫不走一路高歌,并于2021年完成了B轮融资,金额1亿元人民币,投资方为XVC。熊猫不走官网显示,目前,熊猫不走已进驻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24座城市。

3月18日,杨振华回应媒体,否认“失联”,称在筹钱给员工发工资,拖欠薪资、供应商货款、消费者储值卡共计约6000多万元。公司运营恶化主要源于疫情期间盲目扩张、银行抽贷及投融资停摆。对于公司重启,杨振华称已有方案在谈。

专家

员工需要保持冷静,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维权

“熊猫不走从辉煌到落寞的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商业案例。这背后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以及品牌运营、管理和资金控制的重要性。”兴乡工作室首席战略发展顾问袁帅表示,在品牌初创期,熊猫不走凭借独特的营销方式和优质的产品服务,赢得了市场青睐,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随着市场不断变化和竞争加剧,如果品牌没有及时调整策略,或者管理层在决策上出现失误,那么品牌衰落几乎是必然的。“熊猫不走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追求快速扩张的同时,也要注重稳健经营,确保资金链健康。”

在袁帅看来,网红品牌要想实现长久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网红品牌成功往往离不开其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品牌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品牌要注重财务健康和资金安全,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投资。同时,也要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总之,网红品牌的成功并非易事,需要企业在多个方面下功夫,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才能实现长久持续发展。”

针对公司老板失联、工资未发、社保公积金断交等问题。袁帅建议,员工首先需要保持冷静,然后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维权。可以收集和保存与公司相关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缴纳记录等,以备后续维权使用,也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劳动仲裁机构投诉,寻求政府部门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