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生活常州

以居家康养为基础、社区安养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融合深度发展

戚墅堰街道:打造“康养幸福里”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万多人,占比超过23%。去年以来,街道围绕建设“以居家康养为基础、社区安养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融合深度发展”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人人向往的“康养幸福里”新样板,让老年人共享康养发展成果。

陆文杰

家门口的医养结合

走进位于戚墅堰街道的常州经开区社会福利中心,抬头就看见一盏盏红灯笼和漂亮窗花,中心专业社工正陪着十几位老人一起看电视、话家常。中心按照五级养老机构标准打造,专注于失能失智、术后康复及高龄长者的照护,目前已处于试运营阶段。

“我们已经和七院达成了合作,等到正式开业后,只要通过点击手机上的小程序,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就能实现视频远程连线就医。”常州经开区福利中心院长晋新红介绍,得益于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互联网平台,福利中心老人既可以通过线上远程视频问诊开药,又可以预约医院的线下就诊绿色通道。

为辖区的空巢老人设置就医绿色通道,定期组织专家医生下社区义诊,安排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讲座……在戚墅堰街道,医疗服务半径还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内外、居民门口。适老化改造亮点多

位于街道东侧的圩墩新村建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为六层住宅楼。由于没有电梯,住在高楼层的老年居民上下楼非常不便。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戚墅堰街道大力推进加梯工作。圩墩新村、荷花苑等老旧小区装上了电梯,老年人过上了“一键直达家门口”的新生活。

“去年刚入职时,每天校门口的‘早高峰’总让人抓狂,进校门的路总是水泄不通,狭窄的路面排满了接送孩子的车辆,目前车道拓宽之后,可以让两个方向的车辆都顺利通过,老人带着孩子接送也更安全。”戚墅堰团工委副书记、东方小学教师周熙介绍,校门口的马路扩宽后,班上的学生再也没有雨天大规模迟到现象。

“连接七院的路也修好了,买菜购物再也不用绕远路,吃饭看病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原一区老居民王方对改造后的生活便捷性频频点赞。文体活动丰富生活品质

新年过后,戚墅堰康养中心的课表正式出炉,推出广场舞、太极拳、歌唱等文体课程。

“中心的课程设置听取了来这里用餐、活动的老年人的意见。大家想学什么,我们就去找资源,然后开课。”戚墅堰街道康养服务中心负责人恽建美介绍。每周,康养中心都安排了面向老年人的兴趣课程,还会不定期地组织甜品制作、插花艺术等活动。

公益课程不仅开在康养中心,还开在各个社区。其中,东方社区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课程由常州市经开区社会培训学院的陈啸峰主讲,课程包括手机摄影、网上购物、网上挂号就医等,课程开了好几期,人数越来越多。目前,戚墅堰街道按照常州经开区“147”发展思路,紧扣“品质宜居地、康养幸福城”发展定位,扎实开展“强劲活跃实干年”主题活动,打造人人向往的“康养幸福里”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