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城事

邳州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让农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新浪潮。邳州因地制宜点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以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让农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张晓培 迟皓文

从人工到机械,构建耕种管收新形态

近期气温回暖,小麦正值拔节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土山镇街南村的麦田中,贾强正帮村民们对田间小麦进行植保飞防,在无人植保飞机的作业下,村民高慧承包的156亩土地,仅用一个多小时就防治完成,而这在以前,是七八个人一天的工作量。“无人机植保不仅效率高,喷洒也更均匀,至少省了七八百块钱的费用。”高慧说。

2021年,贾强在原先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投资成立邳州市首家“全程机械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推出农田托管和半托管服务,通过科技赋能,重塑农业服务方式,目前其拥有农用机械60余台套,年服务农田达4万多亩次。“通过机械化耕种管收,村民们每亩地比以往节本增效200元左右。”贾强说。

从传统“镐锄镰犁”到机械“大显身手”,改变的不仅是耕作方式,更是土地质效的提升,各种智能化技术的融入,正悄然改变着邳州市农业生产面貌。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探索田间管护新路径

天气转暖,大蒜进入返青生长阶段,田间苗情管理尤为重要,温度调控、土壤墒情等均是影响大蒜生长的关键因素。

在宿羊山镇白口村的蒜地里,一个大蒜农业小气候观测站正全天候运作着,除了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基本气象信息外,湿度、地温、光照等一系列指标也会通过电子大屏进行实时更新。技术人员会根据各项数据对大蒜生长的微环境进行分析诊断,并及时制定出灌溉水量、施肥等方面的定量化方案,通过田间管理的及时跟进指导,从而帮助蒜农实现降损增效。

目前,宿羊山镇共建立大蒜农业小气候观测站8座,基于固定观测技术的有效运用,去年全镇7.8万亩大蒜干蒜总产量达12万吨,同比增长20%左右。

大数据和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种田的科学性与精准度,动态化检测、标准化种植、信息化管理,让耕作者更加轻松自如,这也成为土地增产增效的密码。

从“寸步不离”到远程操控,解锁人与土地新距离

在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里,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400万株的西蓝花订单。通过自动播种机,原本10个人20天左右的工作量被缩短至三四天。“西蓝花的种子非常小,使用机器播种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大大节省成本。”公司总经理范思妍对记者说。

范思妍今年新建4个智能化大棚,恒温恒湿控制系统的配置,实现全年无休育苗,全自动化系统的远程操作更增加棚内管控的便捷性,实现无人化高效管理。全面育苗量从每年3000多万株增长至5000多万株,出苗率由80%升至95%。

近年来,邳州市加快推进“机械换人”工程,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目前,邳州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8%,完成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创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