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晓庄第二小学六(4)班 胡正凯 指导老师:李安然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等。每到端午节这天,许多家庭都有划龙舟、包粽子、挂蒲艾、喝雄黄酒等习俗。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你们知道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这还得从一个故事讲起: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遭到了其他大臣的排挤,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写下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怀沙》,然后抱石投江自尽。很快,沿江百姓得知了屈原投江的消息,迅速划船前去营救,不一会儿,汨罗江上到处都是搜寻屈原的船只,但却找不到他的尸体。悲痛的人们便做了一个个饭团,喂给江里的鱼虾吃,这样,鱼虾吃饱后就不会再吃屈原的尸体了,从那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用包粽子、划龙舟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包粽子是端午节常见的习俗。包粽子可有讲究了,味道不同,所用的馅料也不同。如果是制作甜粽子,那么需要的材料是芦苇叶、糯米、豆沙或蜜枣;如果是制作咸粽子,那么需要的材料是芦苇叶、糯米、酱猪肉或咸蛋黄。
为了包出一只漂亮的粽子,我特意去请教了家里厨艺最棒的奶奶。奶奶耐心地教我包粽子的步骤:取两片芦苇叶,弯折做成圆锥形,注意锥尖头要闭合不能有缝隙,在锥形里放上一些糯米垫在底部,再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在中间放上不同的馅料,再在最上部填满糯米,接着用线绳捆扎紧,呈一个三角形的立体形状。包好粽子后,再把锅中的水烧开,下入粽子,约煮两小时,粽子就可以吃啦!
我照着奶奶教我的步骤包了一个相对“笨拙”些的红枣粽。粽子出锅后,“馋虫”勾得我顾不得烫手,一边吹着给粽子“降温”一边用最快的速度解开线绳,一层又一层地脱去粽子的“外衣”。那白白的、胖胖的身子终于露出来了!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芦苇叶的清香、糯米的甜腻、枣香的浓郁,顿时充斥着整个口腔,我的味蕾瞬间被激活了。我捧着第一次的劳动成果给奶奶品尝,看着奶奶刚吃下,便问道:“我包的红枣粽甜吗?”奶奶慈爱地看着我,竖起大拇指,笑着说:“甜,乖孙子!”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认真学习,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