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8版:城事

推进新就业群体从“流入”向“融入”转变

泰州寺巷街道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社区居民为外卖小哥免费理发 毛晓华 摄

▲外卖小哥和快递员在食堂吃饭 通讯员供图

3月21日上午10点半,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寺巷街道龙凤社区“骑手食堂”内,外卖小哥李华正在吃饭。“中午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以前饿一顿饱一顿是常态,现在有了食堂,饮食也规律了。”除了食堂,今年以来,当地针对外卖小哥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扩大了服务范围,提供理发、电动车维修、充电等服务,而外卖小哥们则利用自己走街窜巷的优势主动参与社区网格化治理,对小区存在的隐患和问题“随后拍、随手报”,实现正能量双向奔赴。

骑手食堂让外卖员暖胃又暖心

寺巷街道地处中国医药城核心腹地,商业繁荣,外来人口众多,有“小上海”之称。其中龙凤社区流动人员就有4000余人,周边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占比较大。他们的工作强度大,“吃饭难”成了实际问题。

龙凤社区依托老年助餐点,拓宽服务人群,为外卖小哥等新业态人群提供就餐服务。“骑手食堂”精心定制了“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的“畅吃8元套餐”,同时,在食堂内打造“暖心驿站”,配备饮水机、微波炉、冰箱、电视机等器具,免费为新业态新就业人群提供小憩纳凉、手机充电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上午10点30分,外卖小哥李华赶到食堂,当天的菜是基围虾、土豆丝和香干肉丁,李华吃得津津有味。“考虑到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外卖小哥送餐高峰,现在助餐点开饭时间提前了半小时。”龙凤社区党委书记栾兆华说。

更多贴心举措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

59岁的秦承桂是退伍军人,利用家传的理发手艺,他每周二在社区为退伍军人、老人免费提供理发服务,如今免费人群再次扩大,外卖员等人群也可以享受免费服务。

栾兆华说,每天看到外卖小哥穿梭在路上为居民服务,社区也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一些事,满足骑手们“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需求。

“今年我们准备在社区设立3个骑手驿站柜,类似超市扫码储物柜,提供给小哥们使用。”栾兆华说,目前已有电动车商家提供免费补胎、药房提供必备药物等服务。

骑手参与小区治理实现双向奔赴

“发现A1电梯内有小广告,电梯防护栏损坏……”“收到!立刻派人处理!”3月21日中午,在龙凤社区骑手网格员群内,一名外卖员拍了两张图片,并告知社区人员发现的问题,当天下午,社区就安排专业人员去现场进行了维修处理。

小哥们利用走街串巷的优势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对小区内存在的隐患和问题“随手拍、随手报”,实现双向奔赴。“我们辖区住户近万人,接近一半是外来人口,这也为社区治理带来难度。”社区工作人员栾兰平说,有外卖小哥加入,很多问题能第一时间发现解决。

19岁的祝文静是本地人,已经做外卖员6个多月,前段时间在送外卖时,发现一楼楼道口有人拉飞线给电瓶车充电,她主动打电话给社区报告了这件事,事情处理后,社区人员还专门给她回电表示了感谢,这让她有一种荣誉感。“就像小时候做好事被表扬一样。”

得知社区建立了骑手网格员群,她第一时间就加入了进来,而且还拉进来几个同事。“社区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便民服务,我们理应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祝文静说,现在他们这群外卖员在送单时,经过楼道都会多看几眼,发现隐患会及时拍照反馈,其实就是多几秒钟的事。“说到底,我们也在这里工作,社区也是我们的家,如果我们能帮着发现一些隐患并排除,也是在为这个家做贡献。”

“我们正在建立制度,准备以积分的形式对外卖小哥们的付出给予相应的奖励。”栾兰平说,比如小哥拍摄一个问题隐患,根据严重程度积1至5分,一个月算下来,根据得到的积分兑换大米、油、洗发水等生活必需品。

寺巷街道宣传委员张秋兰介绍,龙凤社区积极探索与外卖小哥良性互动,通过积极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加入城市基层治理大军,实现新就业群体从“流入”向“融入”转变,未来以龙凤社区为模版,整个街道将进行复制。陆丹 毛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