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大江苏

AI气象大模型能代替人工吗?

江苏省气象局局长回应气象气候热点问题

AI气象大模型能代替人工吗?江苏对极端天气事件预报预警能力目前如何?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晶走进江苏省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对气象气候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

AI能代替预报员吗?回应来了

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位列第一。气象大模型有何神奇之处?AI能代替预报员吗?

张晶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这一成果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处理天气数据中的复杂过程,目前已实现中短期时效内环流形势的精准预报。近两年气象大模型在天气预报领域应用越来越多,江苏省气象台是国内最早接触、应用并参与AI气象预报技术研发的气象业务部门之一,目前包括大模型在内的AI技术已经在天气预报的多个环节中使用。从数小时内的短临预报,到3~7天的中短期天气预报,都有用到。

效率是天气预报追求的目标之一,AI天气预报的计算效率确实远胜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但天气预报不光要“快”,还要“准”。各地的气候都有其特殊性,以江苏为例,处于沿海平原地区,南北气候交汇的位置意味着强对流天气相对高发,目前各种大模型的预报准确度和精细度仍不够理想。“对于龙卷这种高度非线性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要以预报员的人工经验为主。未来AI在天气预报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广泛深入,我们也将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AI模型与传统气象预报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46.3分钟

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湖泊交错,南北气候交接,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面对天气的这些异常变化,气象部门是如何加强应对的?张晶表示,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江苏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方案》,方案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提升天气监测能力、提升预报预警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提升联防联控能力四个方面。

提升预报预警能力方面,江苏提升灾害性和极端性天气预报能力,建立灾害性天气扁平化指导流程和速报联动机制,自主研发15项灾害性天气预警关键技术。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由1小时、2.5公里提升到6分钟、1公里,在全国率先开展0~24小时龙卷潜势预报,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6.3分钟,预警准确率达80.3%。江苏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技术被评为2023年“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

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方面,省气象局联合省通信管理局建设预警短信绿色专用通道,发布速率全国最高,预警短信3小时全省省内外用户(约1亿人次)全覆盖,可精准靶向发布到乡镇(街道),“分钟级”送达应急责任人。

季节交替忽冷忽热,警惕“倒春寒”

春季,江苏逐渐回暖。此时降水较多,有时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由于春季冷暖空气交汇频繁,较易引发“倒春寒”,也容易出现大风、雷暴天气现象。眼下,经历一拨大回暖后,阴雨降温再次登场。“倒春寒”是什么?

对此,张晶解释说,“倒春寒”顾名思义出现在春季,发生在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到北纬20度附近的亚热带气候地区间,这些地区每年春季都处于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其间常会受到间歇性冷空气的侵袭,一旦出现强冷空气过程或冷空气持续影响时间过长、影响频次过高等情况,就有可能引发“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