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江苏文脉

南京也有平江府? 就在秦淮河边

十里秦淮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推出新书《古韵新声话秦淮》

源起龙藏浦

◀“秦淮两岸”六朝烟水

南京夫子庙平江桥

桃渡临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六朝古都人杰地灵,贯穿全城的秦淮河,一条河系住千万家。

秦淮河里藏着“龙”?南京的平江府在哪?“爱的渡口”你去过吗?这些答案都藏在秦淮河水中。

近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重磅推出新书《古韵新声话秦淮》,书中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图片描写了秦淮河古今风貌、治水故事等。

3月22日,正值世界水日,本期走读文脉我们邀请了本书作者、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副研究员黄欣,带我们走近母亲河,重拾水的故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文 钱念秋/摄

部分图片由黄欣提供

水的秘密

南京城里藏着“龙”

一说到秦淮河,桨声灯影、十里秦淮的画面就浮现眼前,很多人对秦淮河的印象,定格在夫子庙那一段河道,其实秦淮河流域很大。

在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被称为宁镇扬丘陵地区的地方,这里山环水绕,河网纵横。宝华山竹园潭流出的涧水从东向西汇入句容河,东庐山淌出的涓流从南向北流进溧水河,两条河在今天南京江宁区西北村附近汇成一条干流,穿过南京城区,汇入长江。

这条河早期的名字叫“龙藏浦”,浦是水边的意思,这个名字寓意着藏龙卧虎的水边将发生惊天动地的事。

龙藏浦在汉代被称为“淮水”,在六朝时期被称为“小江”,但它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秦淮河。

秦淮河干流从西北村经方山西侧北流,过东山、上坊,而后进入南京主城区,流域面积有2684平方千米。而秦淮河干流在南京城东南通济门外的九龙桥处又分为内、外两支,一支经东水关入城,流经平江桥、文源桥、夫子庙泮池、文德桥、来燕桥、武定桥、朱雀桥等,从水西门出城,这一条内秦淮河的黄金水道就是天下闻名的“十里秦淮”。《江苏文库·史料编》《金陵杂志》《金陵古迹图考》《江苏文库·方志编》《江苏省通志稿》等书中,都有关于秦淮河历史人文记录。

秦淮河的得名有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就是秦始皇引淮入江。南宋《景定建康志》中记载,秦始皇东巡到金陵地界时,发现此地有王气,他怕日后有人在此称帝,于是断长垄,引淮水入江,以此冲掉金陵的王气,于是后人就把这条河称为“秦淮河”。

后来科学证明,大约1000万年前,南京地区地壳抬升,地表受到流水侵蚀,秦淮河在这一时期自然发育形成。但广为流传的故事,却为秦淮河蒙上了别样的历史色彩,也使得这条“龙”脉长久兴旺。

水的故事

南京也有平江府

苏州有平江府,南京也有平江府,你知道吗?来南京玩的朋友会惊讶地发现,东牌楼旁、秦淮河边,也有一条平江府路,它和苏州的有关系吗?

南京平江府路与苏州的其实并无关系。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被升为平江府,在今天苏州的文庙里还保存着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的一块《平江图》碑。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封陈瑄为平江伯,并命其为总兵,总督海运。陈瑄的平江伯府就在夫子庙的秦淮河边,所以南京的平江府路、平江桥的得名,皆是因陈瑄这位明代的平江伯而来。

厘清了这个,我们就来聊一聊陈瑄。在南京的历史中,名人名士如天上的繁星,陈瑄只是其中的一颗,可他却紧密地将秦淮河和大运河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全民研究大运河文化的热潮中,我们更不应该忽视这位从秦淮河边走出去的水利名贤。

用今天的话来说,陈瑄是一个跨界达人。陈瑄,字彦纯,今安徽合肥人。他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水利专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兵。

陈瑄早年随父亲在四川成都的军中任职,还曾参与过修理都江堰,他跟随凉国公蓝玉征战西南,武艺高强,尤以射箭著称。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因襄助燕王有功,得到朱棣的赏识。

可能连陈瑄自己都没想到,曾经的武将竟与“水”打了后半辈子交道。在治理运河的事业中,陈瑄的漕运总兵府就驻节在淮安,大运河江苏段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陈瑄治漕的功绩:疏浚瓜洲、仪真河道,开通泰州白塔河,使运河直通长江……

在民间,陈瑄被大运河沿线的人民当作禹神一样景仰。生长于秦淮河边的南京人也不应该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位平江伯,他从秦淮河扬帆起航,驶向了金色的大运之河。

水的浪漫

春日在爱的码头

春天,是浪漫的季节,秦淮河桃叶渡,不仅历史悠久,也是一个浪漫的码头,这里流传着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

郗鉴二儿子郗昙的女儿郗道茂,比王献之大一岁,是王献之的表姐,美丽端庄,典雅贤惠,与王献之青梅竹马,志趣相投,所以两人一到可以婚配的年纪,便顺理成章地结了婚。

可惜,他们的婚姻十分短暂。东晋简文帝之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是个霸道女王,看上才华横溢的王献之,并且非他不嫁。纵使王献之百般拒绝,也不能阻止公主恨嫁的心。

忍着万般剧痛,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婚,与司马道福成婚。而可怜的郗道茂在悲伤与绝望折磨中,抑郁而终。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王献之有三首传世的《桃叶歌》,每一首都饱含着款款深情,可翻遍王献之生平的所有史料典籍,都找不到关于“桃叶”的身份记载。有人猜测是王献之的小妾,有人猜测是王献之的初恋。但更有可能的是,王献之将对亡妻的爱借桃叶之名书写而出。

在秦淮河水的滋润下,桃叶渡已然是爱的代名词。烂漫春日,期待着浪漫的事在这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