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百戏之祖”昆曲,诞生于江苏,红遍海内外。
戏曲大省江苏,不管是婉转柔美的昆曲、南北交融的扬剧,还是诙谐幽默的淮海戏、铿锵有力的梆子……总能在铁骨铮铮与柔情似水间自如切换,将“仁义礼智信”的中国故事传唱至今。
3月27日,世界戏剧日。一起来看看,江苏地方剧种的那些事。
3月25日上映的电影《国鼎魂》,点燃了苏剧的火种。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诞生于600多年前的昆曲、200多年前的淮海戏、100多年前的扬剧……江苏的戏曲生生不息,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江苏戏曲传承发展的不竭源泉。
时光荏苒,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那些至今传唱的戏曲,听听它们背后的中国故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胡玉梅
苏剧,登上大银幕
3月25日,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王芳、张唐兵主演的戏曲电影《国鼎魂》,由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在大银幕上重现守护国宝的传奇故事。
该部电影改编自同名苏剧,由苏州市苏剧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出品。
电影上映前,已经有不少观众对它充满期待。淘票票购票评分显示,观众早已按捺不住,表示想看。
早在去年9月,电影《国鼎魂》曾在多个城市开展路演活动。“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苏剧这个剧种”“苏剧的腔调很好听,值得一看”……豆瓣平台上,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年轻观众表示,因为这部电影而爱上了苏剧。
苏剧流行于苏南浙北,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苏剧有较深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承,因深受昆腔的影响,其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
从舞台到登上大银幕,从只能给部分观众演出,到舞台上的高光形象能够永远流行,苏剧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期待、喜欢,可见年轻人的文化血脉已经觉醒。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柯军曾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几年前,来看昆曲表演的观众白发多、票友多;近些年,来看昆曲表演的观众黑发居多,不止有票友,更有普通观众。”无论是登上大银幕的苏剧,还是已经有600多岁、传唱至今的“活化石”昆曲,都能让观众找到老祖宗们和现今人们相互关照的文化基因。
江苏戏曲,把“仁义礼智信”的中国故事传唱至今
600多年前,昆曲诞生于江南水乡昆山,吴侬软语的“水磨腔”传唱至今。
200多年前,淮海戏诞生于苏北,“拉魂腔”从此经久不衰。
100多年前,具有扬州特色的地方剧种扬剧诞生,既有南方的优美婉转,也有北方的恢宏大气。
……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飞说,戏曲艺术因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个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江苏有多少个地方戏曲剧种?据《江苏戏曲志》记载:至1982年,江苏曾有戏曲剧种24个,分别为产生在江苏且极具地域特色的17个(江苏的本土剧种)和7个外来剧种。其中17个本土剧种为: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江苏梆子、苏剧、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滑稽戏、海州童子戏、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7个外来剧种为:京剧、越剧、徽剧、沪剧、黄梅戏、柳子戏、吕剧等。
而2016年全国戏曲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戏曲剧种共348个,江苏被列入的有10个(指地方戏,不含全国性剧种昆曲),分别为:锡剧、淮剧、扬剧、淮海戏、江苏梆子、童子戏、苏剧、丹剧、通剧、海门山歌剧。
周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拥有剧团数量较多、剧团层次多样、剧目丰富、拥有众多优秀演员且演员传承有序、观众群稳定、流布地区较广,具有较好发展生态的剧种主要有锡剧、扬剧、淮剧。
具有少量优秀演员、剧种影响力较大,或者流布地区相对广泛(在同一语系地域广为流布)、剧种影响力在该地域影响力较大的剧种,有江苏梆子、苏剧、淮海戏等。
时光荏苒,有的剧种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而一切仿佛还和几百年前一样,那些至今传唱的戏曲,一直在咏唱着“仁义礼智信”的中国故事。
小剧种如何突破?建议加强整理挖掘
虽然从剧种数量上看,江苏戏曲剧种没有山西、河北、江西、陕西、湖北、山东、福建那么多,但江苏排演的优秀戏曲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排前列。
不过,江苏也有“天下一团”的小剧种。也就是,剧种所依附的剧团只有一个,如丹剧、通剧、海门山歌剧等。相对于昆曲、京剧、越剧等大戏而言,小剧种的发展瓶颈有待突破。比如:创作展演缺乏科学规划与指导、人才培养没有长项与持续设置、传播交流不能紧随时代求创新等。
小剧种的出路在哪?周飞认为,首先要加强小剧种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各地可以依托小剧种所在剧团和县市级文化馆站,开展全市范围的小剧种资料普查,建立完善小剧种的档案管理与征集制度,边普查边保护。”
其次,在普查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对现有老旧音视频、图片资料翻新整理;对有价值的老剧本进行整理、改编,精选优秀折子戏抢救性排练、上演。
还可以成立“振兴小剧种指导委员会”,政府文化部门主动扶持小剧种“小戏”“新戏”创作。建立各小剧种表演评比机制,搭建小剧种城市展演平台,扶持小剧种惠民演出,遴选一批古村镇作为小剧种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基地。
此外,定期举办小剧种编剧、音乐等专门培训班,探索名家跨剧种收徒的戏曲传承方式,选拔资助小剧种现有演员、编剧、音乐人才进修深造,支持艺术表演团体与中师、中职学校合作建立小剧种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