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成立66年,曾红火一时,如今专业演员只有数十人,成为国家濒危剧种……在镇江丹阳,地区本土戏曲丹剧的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目前,丹剧是江苏最年轻的剧种之一,也是仅存的四个稀有剧种之一。近年来,这个年轻剧种找到了生存之路,将这支“乡土里的歌”唱得别有韵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
从一路辉煌到一度亏损
丹剧是1958年在镇江丹阳地区非遗文化曲艺“啷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本土戏曲剧种,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曾红火一时。和许多剧种一样,丹剧从一路辉煌到曲折前进,经历过发展困境的丹剧团(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也曾一度亏损。
“丹剧是江苏的小剧种之一,目前只有我们剧团在演绎。这几年我们以送戏下乡、定制演出、精品小剧场等形式,找准定位开拓创新,又火了一把。”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海飞介绍。
徐海飞口中的“火”出现在2022年,丹剧《凤先生》入选2022年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省重点投入舞台剧项目,之后又荣获2022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员表演奖,2023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开启全国巡演,这是丹阳戏剧史上的首次获此殊荣。也是在2023年,丹剧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濒危剧种迎来发展春天
早在2020年,徐海飞就带着剧团找出路,“当时我们整个演出团队就50多人,面对戏曲市场大环境渐渐衰落的情形,人少意味着抗风险性较弱。只有找到市场和观众,才是丹剧生存的唯一路径。”
作为“领头羊”,他去找市场,拜访多家企事业单位,寻找合作空间。丹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地方剧种,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对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给予补贴。自2020年以来,他们每年线上线下演出达100多场。“每到一个乡镇,来观看演出的有数百人。”徐海飞说,除了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他们还“找米下锅”,将丹剧发展至各类商业演出上,同时探索“定单下菜”。2023年,以丹阳市公安局发起成立的慈善组织“蒲公英之家”为切入点,成功签约创作精品丹剧剧目《蒲公英》,在丹阳全市12个镇区的学校、机关进行巡演,大大拓宽了受众面。
演员+观众双培养
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是推广丹剧的一着“先手棋”,而“戏曲进校园”则是为丹剧找到观众的一步“关键招”。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戏曲、认可戏曲、喜欢戏曲,他们在演出内容上动了一番脑筋,“孩子们的专注度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单场校园演出的时间就控制在1小时以内。同时,我们还创作了悦来客栈这个载体,在例如《董永和七仙女》这些经典故事里融入幽默诙谐的语言,以短平快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关注。”徐海飞介绍。
为了更好地传承丹剧,观众要培养,青年演员更需要源源不断地加入。一方面,剧团实施名师带徒计划,以现有丹剧传承人为主要传承资源,培养一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传承接班人;另一方面,他们先后与江苏省戏剧学院、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开展委培合作,开设表演班、器乐班,壮大青年人才队伍。
“00后”戏曲DNA觉醒
“学这个以前,我对丹剧不了解,但是越学越有意思,越学越觉得有趣。”3月13日下午,在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排练厅里,20名扬州文化艺术学校19戏曲班的丹剧委培生们正在排练毕业大戏《三凤求凰》,2007年出生的束媛是这部戏的女小生。
“从小我就喜欢唱歌跳舞,学了丹剧后,好像自己的戏曲DNA觉醒了。这几年,我们唱的剧目也越来越有新意。”同样是2007年出生的史芬闺和束媛是同学,课业之余,她们会观看大量的戏曲演出,“看戏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方式。”
“很多年轻人不是不喜爱传统戏曲,只是还没了解到它的魅力,当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戏曲,便会发现这项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徐海飞说,“丹剧的‘啷当调’及拖腔的识别度很高,念白也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欣赏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但仅仅依靠线下演出,受众和观众还是很有限的,下一步,我们将打造精品视频,通过线上传播的影响,让‘路转粉’,吸引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