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江苏文脉

“江苏文脉大讲堂·13市13讲”第二讲精彩开讲,张学锋“导览”文化苏州

白居易追忆的“江南好” 也许有苏州熝鹅的味道

张学锋教授

扫码回看直播

现场观众听得聚精会神,还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阊门

白公祠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能不忆江南?

在离开苏州12年后,是什么让白居易不停追忆?

除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许还有“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3月26日,“江苏文脉大讲堂·13市13讲”走进苏州,开启第二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以“此处最江南——白太守的苏州一年”为题,为大家“导览”文化苏州,从白居易的视角一窥唐代苏州四时风物。

本期讲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员会宣传部、苏州市相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苏州市相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苏州市相城区文化馆协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胡玉梅 刘静妍 裴诗语 何洁 高达 徐晓安 张文颖/文 顾炜 钱念秋/摄

初老之年出任苏州一把手 别后无限思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初夏,白居易已退隐洛阳,回想起江南春色,思念不已。

你知道吗?就在这一年的夏至日,他还写了一首诗《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梦得”是刘禹锡的字。诗中描写苏州夏令风物:“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张学锋说,白太守时代的苏州粽子,和现在吃的可不一样,是用竹筒装米的。至于“炙脆子鹅鲜”,一到夏天,苏州许多卤菜店都可以买到“熝(āo)鹅”,相城区有许多网红店。

白太守在苏州,那是不长不短的500个日夜。

张学锋介绍,来苏州之前,白居易其实并不情愿。毕竟,当时身在东都洛阳的他,原想就此做个四品京官,安度晚年。接到新的任命诏书之后,他写下《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廿九,白居易离开东都,过汴州,渡淮水,经常州,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到了苏州。

这一年,他54岁。

到次年(公元826年)九月初八罢任,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总共待了不到500天。

“苏州是当时的东南名郡,GDP居全国各府州之首,单从白太守的诗文中就不难看出。”张学锋说,苏州在1300年前就是“最强地级市”。在《苏州刺史谢上表》中,白太守说:“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

白太守作为地方大员,他的身边有一位贴心的吏员——周判官。周判官的名字叫“师范”,是白太守在杭州任上聘用的“旧寮”。由他负责地方管理、日常行政事务,白太守很放心。因此,在苏州任上,白太守再次聘用了周判官。

白太守离开苏州之际,他与周判官的最后一面,相别于望亭驿。他们通宵夜饮,醒来又难舍难分。白太守在诗里记录下当夜场景:“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

望亭位于今天苏州市相城区,因运河而兴,古时河流如网、旅人如织,十分繁华。

白太守的千年“遗产”:

阊门至虎丘的山塘河堤

作为一方父母官,白太守留给苏州的“遗产”,影响了这座城市后来的发展和面貌。

“白太守修筑东起阊门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堤,束水排灌,改善了苏州东北郊的农田水利和交通便利。这成为他任期上最大的政绩。”张学锋介绍,修筑山塘应该是在白太守到任后的那年秋天。

工程期间,白太守亲临现场。站在阊门楼上四望苏城内外,他的心里充满了阳光。他在《登阊门闲望》诗中写道: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山塘河直通苏州城西北郊的名胜虎丘山寺(唐人避“虎”字,改为“武丘”)。

山塘给当地民生带来了实惠,也给太守自己出游带来便利。塘路建成后,白太守的《武丘寺路》诗中吟诵道: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数十年后,苏州百姓将白居易与同样任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刘禹锡合称“三贤”,立“三贤祠”合祀。千余年后,苏州市政府在阊门外五水汇聚的山塘河口重建白公祠,修缮城隍庙时又将白太守与韦应物、刘禹锡等名守列为城隍神。张学锋认为,这正是山塘河工程的效应。

秋天的甜蜜事业:

亲赴太湖洞庭山督办贡橘

在修筑山塘、留下千年“遗产”之余,白太守的苏州一年,看上去过得潇洒极了:泛舟太湖拣贡橘,每月一游虎丘山寺,足迹遍及松江、震泽、灵岩山……

“这年秋天,太湖洞庭东、西山的柑橘成熟了,作为太守,他必须亲往采橘现场挑拣精品,遣人快速进贡朝廷。”张学锋说,唐代江南的贡品中,茶和柑橘是最具特色的。当时最著名的江南贡茶是顾渚茶,又称紫笋茶,产于今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之间顾渚山。苏州洞庭山也产美茶,岁入为供,但白太守到苏州赴任时错过了采茶时节。

秋天的督办贡橘工作,是一场重要的活动,同时也是白太守本人绝佳的游湖时光,白太守非常重视。这天一早,他带着幕僚属吏从阊门上船出发,一路笙歌,前往太湖。在亲赴太湖洞庭山拣橘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渐看海树红生日,遥见包山白带霜。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

——《早发赴洞庭舟中作》

“洞庭贡橘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珠颗形容随日长,琼浆气味得霜成。登山敢惜驽骀力,望阙难伸蝼蚁情。疏贱无由亲跪献,愿凭朱实表丹诚。”

——《拣贡橘书情》

正月里出门闲逛

走过一座又一座红栏木拱桥

拣完贡橘,进入冬季。在今日宴西楼、明日卧北亭的岁月静好中,宝历元年悄然流逝。年底收官封印,府舍中的本籍吏员一个个都回家过年了,单身赴任的白太守一下子就闲了下来。

宝历二年正月初三,百无聊赖的白太守出门闲逛了。就在穿巷过桥的不经意间,他吟出了《正月三日闲行》: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白太守用寥寥几笔,为我们定格了一幅唐代苏州正月的风俗画。

诗中“乌鹊”“黄鹂”,一个是河的名字,一个是古坊巷名。唐代苏州刺史衙门的正门在十梓街五卅路口,直对平桥直街,往南便是乌鹊桥路,南端就是横跨在乌鹊河上的乌鹊桥。不过,“黄鹂坊”是吴郡苏州曾经有过的古坊,当时是否有黄鹂坊还是个未知数。白太守写到历史上的“黄鹂坊”,也许只是为了与现实中的“乌鹊河”对仗。

正月初三出门闲逛的白太守,跨过了一座又一座红栏木拱桥。历史上苏州城内河道众多,不是两街夹一河,就是前街后河,今天苏州城区的河道还不到唐宋时期的五分之一。白太守诗里写“红栏三百九十桥”,其实,到底有多少桥,谁也说不清楚。白太守时代苏州的桥梁都是木桥,搭配朱红色的栏杆,为了方便行舟,绝大多数都是拱桥。唐代的红栏木拱桥,到了宋代为之一变,逐渐改成了石拱桥。

“白太守的苏州年过得很寂寥,但《正月三日闲行》给我们留下的唐代苏州风情,成为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风景线。”张学锋说。

观众反响

太有画面感了,“亲切又过瘾”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张学锋教授每每讲到精彩处,总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相城区文化馆馆员吴昊曾经是张学锋教授的学生,14年后再次听张教授的讲座,感慨颇多。“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苏州听我们张教授的课。我在南京大学考古系上学时,就曾上过张教授汉唐考古的课。在我的印象里,张教授是一位非常传统、儒雅的苏州先生,那时就很受南大学子的欢迎。我2010年硕士毕业后来到苏州成为新苏州人、从事文化工作,也是受到张教授的影响。”吴昊表示,这次讲座收获很大,希望有机会还能再听张教授的课。

“得知这次活动,我立马组织了一群学友一起听课,真是受益匪浅。”卢韫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就对白居易的诗词颇有研究,她说,这次通过张教授的梳理和解读,再现了白居易眼中的苏州,让人觉得亲切又过瘾。“讲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太有画面感了,仔细品读,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