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寄哀思,清明忆故人。3月28日上午,南京市2024年清明长江公祭活动在栖霞区八卦洲洲头公园举行,683位江葬亲属参加了公祭活动。
通讯员 马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项凤华 徐苏宁/文 赵杰/摄
本次活动以“长江公祭移风易俗 绿色清明思念绵长”为主题。活动伊始,市民纷纷在祈福卡上写下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然后将卡片系于气球上,随着主持人一声“放飞”,伴随着哀婉的小提琴声,承载着浓浓思念之情的气球冉冉升空。此次活动结合清明主题,以诗朗诵、服饰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展现清明文化。在此期间,穿插殡葬知识问答,在增加互动性的同时达到宣传殡葬改革政策的目的。活动尾声,4名礼仪人员手捧鲜花篮,缓步行至鲜花入江口,引领亲属们将敬献给江葬故人的鲜花逐一撒入长江。
现场,70多岁的凌老先生诵读了他亲笔撰写的祭文,感念母亲善良勤俭持家的美好品德。据悉,老人的母亲为南京市2023年江葬逝者,当天以如此庄重的仪式祭奠亲人,老人心中万分感动。
南京市自1991年开始组织江葬,至今已成功举办40次,约1.3万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让生命回归自然。随着南京市殡葬设施不断完善,移风易俗宣传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并选择了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市就开始推行江葬,后陆续推出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生态葬式。在减免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基础上,南京出台了《生态葬奖补实施办法》等生态葬鼓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市民选择生态葬。2014年,殡葬部门推出了“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葬,凡在市属8家经营性公墓选择“三不留”生态葬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市民对生态葬的接受度不高。调查表明,多数市民不愿选择生态葬,不去领取补贴,除了观念方面的原因外,想保留名字也是重要原因。为此,2016年,南京调整生态葬奖补政策,凡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葬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
此后,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南京市殡葬部门再次加大生态葬奖补力度,凡南京市户籍人员或驻宁部队现役军人逝世后,在本市经营性公墓内选择不留灰、不留碑“两不留”生态安葬的,免除实施生态安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选择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不使用骨灰盒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随着今年1月1日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的正式运营,南京市已提前完成了全省“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中“逝有所安”确定的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100%的目标,南京市户籍市民均可享受户籍所在地公益性骨灰堂免费安放服务。
目前南京全市已有近5万人选择生态葬,14.3万人选择进入骨灰堂安放,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34.9%,绿色环保生态理念渐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