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日上午10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围绕“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介绍,并与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副省长胡广杰,副省长方伟一起答记者问。
以下为问答摘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江苏将如何挑起大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许昆林:重中之重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投资、外贸,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努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出台了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制造业相关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省级财政给1个百分点的贴息,鼓励市、县两级再给予1个百分点的贴息。二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我们排摸有700亿元左右,正在抓紧制定汽车、家电、家居换新支持政策和清单,组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活动。三是做强有活力的外贸。今年力争培育110个以上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5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
经济日报记者:
江苏如何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经济大省的辐射带动力?
马欣:江苏充分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产业特色优势,以“点”促“链”,以“链”带“面”,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互动,塑造更多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新优势,努力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贡献。重点抓好“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一中心”是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基地”是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枢纽”是发挥区位、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叠加优势,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江苏今年“新春第一会”专门聚焦了产业科技创新。围绕这个方面,江苏如何持续发力?
胡广杰:聚焦产业科技创新这个主攻方向,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这个目标定位,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两篇大文章,形成以科技创新策源、产业组织先导和资源要素配置三大功能,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作出江苏的贡献。
一是更高效地转化科教资源。创建国家区域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二是更有力地做强优质企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构筑起有200家领航企业、1.5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和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强大“创新矩阵”。三是更有效地聚合创新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竞相涌现、各尽其才。
封面新闻记者:
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着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许昆林:我们将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首先是抓基础研究。省财政新设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规模达24.8亿元,将重点支持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基础研究。江苏省获批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35家,今年争取突破40家。二是抓产业升级。一方面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将研究出台一批增量政策,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能达到5.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
中国日报记者:
江苏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将有哪些新探索?
方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关键词是三个。
第一个是“枢纽”。将大力扩内需、促开放,加快打造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产业链供应链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第二个是“双向开放”。苏州工业园区正在加快推进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江苏自贸试验区正在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和数据跨境流动,以及外籍人士便利化探索试点。第三个是“世界聚合力”。全省现有4.3万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中有超过400家在江苏投资。将加大制度型开放创新,在江苏更多汇聚全球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第一财经记者:
如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以及在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胡广杰: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深入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接下来实施工业企业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设立技改项目专项贷款等政策,大力推动钢铁等传统产业先进产能的比重持续提升。今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启动实施全覆盖。二是让新兴产业“长成林”。努力把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让未来产业“快生根”。积极开拓人工智能+制造业场景应用,建立“前沿技术—场景应用—先导区”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
长江日报记者:
江苏如何抓好粮食生产,实现连年稳产高产?
马欣:江苏粮食面积连续14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以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的自给、还有调出余地。重点从三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良田保粮”。今年起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监管,实现所有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第二,突出“科技增粮”。第三,确保“有人种粮”。今后将实施粮食单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对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全要素一体优化,力争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收。
新华日报记者:
江苏推进太湖治理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方伟: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力争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太湖的生态环境发生质的变化,把太湖打造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
在新一轮治理中,坚持“点线面”结合,把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在水里下“绣花”功夫,在岸上下更大功夫。将继续清淤3000多万方,有效削减污染负荷;一手扩容量、增绿量,实施退圩还湖,建设环湖湿地,培育“水下森林”,持续扩展生态容量。
央广网记者:
下一步江苏将如何发挥江河湖海兼具优势,进一步做好水上运输的文章?
许昆林:从今年开始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一是内河航道建设。要把京杭大运河全线实现二级航道等级,大力推进铁水、公水多式联运协同发展,打造“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到2025年二级航道及以上要接近1100公里,形成长江干线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的二级航道“十字形”主轴,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京杭运河江苏段。二是长江和内河港口建设。尽快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千万标箱。三是沿海港口建设。正在大力推进港口无人化作业、数字化赋能,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现在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江苏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吸引毕业生就业?
方伟:今年江苏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73万人。江苏历来崇文重教,对人才无比珍惜,在吸引高校毕业生上向来是不遗余力,具体表现在“三个量”上:
一是就业的容量。将加密举办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把江苏的就业机会送到广大高校毕业生身边。二是供给的增量。近年来,江苏大力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创造出大量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高的岗位需求。三是服务的质量。将深入对接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持续优化支持政策,为毕业生搭建全周期的成长阶梯,进一步加大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资源供给,让毕业生在江苏能够留得下、融得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江苏还有哪些改革举措来推动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许昆林: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一方面打造更有“获得感”的政策环境。今年将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同时要新官理旧账、守信践诺,以对企业的“心中有数”,做到对企业承诺的“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另一方面打造更具“国际范”的投资环境。将继续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入实施《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让江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 徐苏宁 卢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