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晚上9:30,写不完的作业也不用做了”……日前,广西南宁一所小学推出新规,每晚9:30后,学生要停下作业安心休息,即使未能完成课题,第二天也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4月2日澎湃新闻)
中小学推出作业熔断机制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2021年9月,安徽阜阳清河小学实施作业“超时熔断制度”;2023年2月,江苏常州博爱小学关于“作业熔断”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作业熔断机制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熔断机制可以给学生减负降压,值得肯定和推广。也有人认为熔断作业治标不治本,甚至将教育压力从学校推到了家长身上。
当前,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过多过滥,导致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2021年4月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纸面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由此可见,熔断机制的提出,其初衷是给学生减负,是在为学生睡眠争取时间,这也是对教育部原则性规定的具体落实。
但是要让熔断机制收到预期效果,须学校、家长共同发力。
从学校层面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质增效,注重提优补差,尤其要在课堂上关注后进生的学习,让问题在课内解决。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特点,结合班级学情,设计布置多类型、有分层、针对性的作业。
从家长层面说,家长要摆脱教育焦虑,对学校推出的减负举措给予理解和支持,不再给孩子“加餐”,督促孩子提高写作业效率,培养孩子自觉性。
当然,在推进熔断机制时,学校和家长要特别关注那些后进生,防止他们摆烂躺平,坐等“熔断”。
扬州 维扬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