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许包野在欧洲留学时手写的诗集里,一声声呼唤着“雁儿”;时隔半个多世纪,不知丈夫早已牺牲的叶雁苹,还在坚持给丈夫写信,期待着“许鸿藻阿宝”的回音……3月17日,现代快报独家报道《还原“半个世纪的等待”故事细节,许包野烈士故居发现一批尘封资料》。4月3日,清明节前,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来到南京,介绍了这批资料的初步整理成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不知丈夫早已牺牲,“雁儿”写信倾诉思念
经过系统的研究、比对和鉴定,方厦将这批资料分为五大类:许包野在留学期间写的诗集、叶雁苹写给各地各部门的寻夫信、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封叶雁苹写给许包野的亲笔信、许包野家人跟长嫂之间的家书通信、许包野家人用过的书籍等。这些资料对“半个世纪的等待”的故事细节有了更多还原。
手写诗集中,一首题为《雁儿》的诗,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雁儿”暗合了许包野的妻子叶雁苹的名字。诗集中还有一首诗直接提到了“我的雁苹”。方厦说,这是许包野在留学期间写的,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对亡父的悼念、对妻子的思念、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思考、对革命理想的憧憬。目前,研究人员通过仔细辨认笔迹,正在逐步整理、校对其文字内容。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现有馆藏中,有许包野写给叶雁苹的家书。令人唏嘘的是,此次,故居中找到了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封叶雁苹写给许包野的亲笔信,写信时间大致是在1977年以后。她在信中称呼“许鸿藻阿宝”,开头提到她已经不间断地给他写了三封信,信的内容里诉说着对丈夫的思念与爱,也谈论着家长里短的闲话。此时的叶雁苹,对于丈夫早已离世的消息,还一无所知。
多封书信实证“半个世纪的等待”更多细节
此次发现了许包野妻子叶雁苹生前的各种往来书信,包括许包野亲友与叶雁苹之间的家书39封,最早的一封信是1937年的,是弟弟许英藻从新加坡寄来的一封“侨批”。最晚的一封是1985年,也就是叶雁苹离世前几个月,家属寄来的家书。可以看出,许包野的弟弟一直和叶雁苹有往来,也在资助着长嫂的生活。
1955年,许包野的三弟许英藻来信,邀大嫂叶雁苹到新加坡一起生活,信中也谈到了大哥一直没有音信。然而,叶雁苹拒绝了,他一直守候在老宅里,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叶雁苹一直不断寻觅、等候着自己的丈夫许包野。1982年,叶雁苹开始给组织写信,寻找丈夫的下落。此次在故居里,发现了她写给广东、福建等各地各级有关部门的寻夫信,共计7封(8页)。另有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政府回信1封,复信时间为1983年1月12日。去信中,仅有1封寄往福建省武平县党史办的信件有明确落款,时间为1983年2月。
“这些信件的发现,反映了叶雁苹曾经多次写信寻夫的曲折经历,让‘半个世纪的等待’的故事在细节上更加丰满。”方厦表示,书信中还包含许包野生平简介,是对以往史料的佐证和补充。
发现大量旧书,其中包含妇女进步杂志
此次发现的信件大多已经残破,方厦仔细研究阅读了这些残破的书信,逐字逐句辨别其中的内容。叶雁苹写的书信中,有许多潮汕话方言的“谐音字”。“可以看出,叶雁苹虽然在许包野的引导下读书习字,能够写出相对逻辑清晰的信,但她的文化程度远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低很多。”方厦介绍,在发现的旧书籍中还有1926年妇女杂志的残页,这很有可能是叶雁苹读过的,印证了叶雁苹在许包野的教导下不断学习的细节。
方厦表示,汕头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这批新发现的史料,接下来,他们将把所有信件做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和考证,在后续宣传烈士事迹时加入更多细节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