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你了,早点回来。”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某小学校园内,一名7岁男孩请老师在一张绘画纸上写下给爸爸的信,“长大了我想做列车设计建造师。”他告诉老师,“爸爸是名军人,去很远的地方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了。爸爸很厉害,去打敌人了,完成任务就回来。”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男孩叫佑宝,从未见过自己的爸爸。其实,在他出生前41天,爸爸张浩在一次执行夜间飞行训练任务时英勇牺牲了。一直以来,为了守护佑宝幼小的心灵,长辈、老师们给他编织了“爸爸外出执行任务”这个善意的谎言。
通讯员 夏兴俭 陈万红 张中华 李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供图
烈士牺牲7年,遗腹子在各界关爱下成长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今年清明节期间,佑宝思念爸爸的心情愈加浓烈,就请自己喜欢的美术老师帮他写了一封寄给爸爸、仅有寥寥数语的信,但他不知道信该寄往哪。“等到回江苏灌云老家时,让爷爷奶奶转交给爸爸吧。”他不知道的是,妈妈准备带他回老家,去给爸爸扫墓。
2017年1月19日,驻闽陆航某团飞行员机长张浩和战友王晓冬,在共同驾驶直升机执行夜间飞行训练任务时,直升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紧急关头,为了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两名英雄果断处置,避开了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却错过逃生机会,双双壮烈牺牲。两人被部队批准为烈士,当时的张浩年仅34岁、王晓冬年仅28岁。41天后,张浩的遗腹子佑宝出生。
英雄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他们的家人在悲痛中坚强前行。在部队、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佑宝一天天长大。7年过去了,佑宝已经成长为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随着佑宝慢慢长大,“爸爸外出执行任务”这个谎言越来越难圆了,张浩的妻子林红艳打算能拖就拖,让佑宝对爸爸怀有一份憧憬,在逐渐长大中再慢慢接受事实。“我希望孩子有一天能明白,爸爸虽然再也不会回来,但他的精神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佑宝上幼儿园后,做了好多手工礼物想送给爸爸。有次坐动车,看到旁边一个爸爸给孩子喂饭,佑宝的眼里满是渴望和羡慕。林红艳发现后鼻子一酸,拉着他说:“走,妈妈带你去餐车买好吃的。”
张浩牺牲后,部队和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很关心佑宝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作为军娃,佑宝和部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张浩生前所在单位每年都会组织部队子女参加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活动,一般孩子要满7周岁才能参加,佑宝不到4周岁就被特许参加。
在军营里,佑宝总会围着教官不停地询问各类武器知识,是一个十足的军事迷。张浩的战友们对佑宝也是关爱有加,他们说,佑宝就是部队的孩子。前不久,在学校组织的家长课上,张浩的战友穿着军装,陪同林红艳给佑宝的班级上了一堂国防知识课,让佑宝非常高兴和自豪。
瞒着妈妈给爸爸写信,立志要当工程师
相比其他妈妈,林红艳更急于让佑宝早日成长为自强独立的男子汉,特别是在自己得了一场大病后,她对佑宝早日长大成人成才的期望变得更加迫切。
佑宝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很喜欢看外婆炒菜做饭,以至于他已经会自己做米粉汤。在这过程中,林红艳会在一旁默默看着,不会拦着不让他进厨房。特别欣慰的是,佑宝是一个特别懂事、暖心,会为身边人考虑的孩子。看到妈妈咳嗽,他会默默地倒来一杯水;看到外婆在沙发上睡着了,他会默默地为外婆盖上被子。“这次给爸爸写信,佑宝回家后也没跟我提,后来是听老师说了这件事,我愣在那儿很久。”林红艳说,“孩子从来没有减少对爸爸的思念,我甚至感觉孩子其实已经慢慢知道了一些事情,只是没说破。”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出远门时,相对于乘坐更加舒适快捷的飞机,佑宝更愿意乘坐长途列车。从福建厦门到爸爸的老家江苏灌云,坐飞机只要2个多小时,但佑宝宁愿选择乘坐12个多小时车程的动车。
佑宝对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抱有极大的兴趣,很喜欢乘坐厦门地铁。最近,佑宝十分迷恋一套关于地铁的绘本,嘱咐妈妈接他放学的时候一定要带上。他也愿意和别人分享关于中国地铁的知识:地铁的设计、地铁的建设、地铁的运行,绘本里每一页的内容他都如数家珍,讲起来也是兴致勃勃。
放学坐地铁回家是佑宝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进入站台后,他喜欢跑到第一节车厢的位置,透过玻璃羡慕地望向驾驶室,他常坐厦门地铁1号线、3号线,线上的每个站点他都能背出来。
佑宝经常告诉妈妈:“我长大了要上国防科技大学,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建造出更快更稳的高速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