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越是静音越分心

□上海 濮端华

身处手机时代,常常出现这样一个悖论现象:每当参加集体活动和重要场合时,人们都自觉地或被要求把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以防中途来电来信发出声响,影响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度。然而恰恰因为手机处于静音模式,一些人总担心重要来电来信不能及时收悉而误事,于是每隔一会儿就要偷偷查看一下手机。

“越是静音越分心”的现象告诉我们,思想和心理问题固然可以借助一定的物理手段加以解决,但根本的方法并不是物理上的“堵”,而是心理上的“疏”,还是要通过启智润心、启悟内心,实现自我心理疏导和净化转化。

类似“越是静音越分心”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有的人为了彻底告别一段感情,毅然决然将对方的过往信息以及联系方式删除殆尽。殊不知,物理介质的文本信息容易删除,心灵深处的情感信息却不易删除,越是想告别过去就越是心理上过不去,到头来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精神备受煎熬和折磨。实践证明,心病还得心药医,一个人心理的成熟和强大莫过于自我说服、自我主宰,能够在自我省悟、自我解放中走出过往纠葛、获得精神再生。再比如,有的人对荣誉、官位、利禄考虑太多且不切实际、心事太重且无法自拔,以至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状态萎靡,于是四处寻医问药,甚至不惜重金烧香拜佛,结果不但收效微乎其微,甚至颓态日益加重。殊不知,病灶之因在心而不在身,只有从根本上矫正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真正把为谁活着、该怎样活着、该活成啥样等问题想开、悟透,才能打通精神的任督二脉,让自己从心理的“失眠”中解脱出来,回归健康的生活状态。

越是静音越分心,声音好静心难平。心静还得由心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一个人真正静下心来、专注起来,固然需要外在的教育管理,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发挥内因的作用,通过自省自悟、自律自强,实现内外统一、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