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关注

博物馆有看头!

清明假期江苏各大博物馆 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

假期尾声,到南京博物院参观的客流略有下降

清明假期瞻园人气爆棚 瞻园供图

江苏的博物馆有看头!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清明假期期间,江苏各大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00多万人次。其中,南京博物院3天共接待6.6万人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逾6万人次,苏州博物馆本馆假期还没开始票已约完。南京市博物总馆旗下的各大博物馆也是人山人海,其中,南京市博物馆3天共接待观众16619人次,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0389人次,六朝博物馆共接待10676人次。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专家认为,首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觉醒”,其次是博物馆展览越办越好,活动越来越吸引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尹翼星 胡玉梅/文 牛华新/摄

魅力十足 “为了南京博物院多留一天”

清明假期第一天,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没开馆,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每年4月,苏州博物馆的紫藤都是“顶流”。如果你想看这棵由文徵明栽种的紫藤,真的要拼手速。苏博本馆的门票,在清明假期还没开始就预约完了。

南京博物院也是观众心中的“网红”打卡点,为了逛南博多留一天也值得。

4月6日,现代快报记者在南博探访发现,由于是假期最后一天,当天客流略有下降,参观舒适度有所上升。

来自安徽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和朋友提前一周抢票,只抢到了清明假期最后一天的,于是在原本的出行计划上又加了一天。“多留一天也要来这里,来了南京不看南博,等于没来。”

她还向记者分享了逛南博的小窍门,“早上早一点来,从艺术馆进,然后逛民国馆、数字馆,这一路基本上没什么人,体验感很好。”黄女士说,最后到特展馆,人就多起来了,“不过我已经很满意了。”

“观众太多,嗓子都快喊哑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六朝博物馆的“网红落地窗”火爆出圈。清明假期,很多观众冲着“网红落地窗”而来。

4月6日,现代快报记者遇到了从上海赶来“打卡”的戴女士。她说:“上海这两天人也多,我赶紧跑出来了。玄武湖、夫子庙、鸡鸣寺我都去过,这次来就不想去那些地方挤了。六朝博物馆小巧雅致,浓缩了六朝建康城的历史。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落地窗,馆内还有很多好看好拍的地方。”

戴女士说,在这里,能感受到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

六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清明假期前两天人特别多,咨询的人也多,嗓子都快喊哑了。

火爆背后

逛博物馆是打开一座城市的正确方式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逛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曾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去年暑假开始,故宫、国博、陕历博、南博、上博、中运博……一票难求,每逢节假日,客流都过万。他说:“这反映了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认为,逛博物馆是很多年轻人打开一座城市的正确方式。她说:“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灵魂的展厅,收藏着历史,传承着文脉。”

据统计,2023年南京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其中全市博物馆接待了3448万人次。宋燕说,走进博物馆正在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博物馆越来越有看头

清明假期,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几乎每天都是大客流。假期第一天接待观众7459人次,第二天接待观众8220人次,第三天接待观众4710人次。

游客小吕逛完瞻园意犹未尽。他说:“现在瞻园是真美,在每一个地方都想拍照。”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英告诉记者,最近,博物馆都围绕着“南京的博物馆有看头”在做文章。作为馆园合璧的博物馆,瞻园首先想的是尽量打开空间,花篮厅、海棠阁、籁爽风清·稼茗堂、逐月楼都是这两年为观众打开的休闲空间,而且文创也都是精心设计的。

博物馆火爆的背后,除了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博物馆很亲民。杨英分析说:“瞻园的门票是30元,已经有10多年没变了。我在门口值班发现,很多游客是拖家带口来的,当他们听到‘18岁以下和70岁以上免票,还有军人优待证都可以免票’,发现只要购买两张成人票就可以进园,觉得超值。”她说,博物馆有很多免费或低价的入馆政策,使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参观费用,这也促进了公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