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内的珠宝首饰在市场上以低价流通,客户打来电话咨询才发现库存商品丢失,此时店内的销售也“失联”了……直到警察找到销售,才发现背后猫腻。
朱鲸润 王晨曦
一通电话揭开真相
2023年4月的一个晚上,无锡某高端珠宝首饰店内正在进行打烊前的整理盘点,店长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客户,询问是否有员工内购政策。正是这通电话,让店长心生警惕,随即与对方加上微信细聊,这才揭开了所谓“内购”背后的真相。
这位客户反映,在一个代购的朋友圈上看到该品牌的一些首饰的展示图片、视频、质保卡等,并标明来源于无锡店。由于该品牌每件首饰都有独立编号,店长立刻根据图片上的编号查询,发现确为无锡店的库存商品,于是联系所有工作人员到店盘点,这时,已经无法与销售人员许某取得联系了。随后的盘点更是发现,店内少了10件珠宝,标牌价共计38万余元,店长随即报警。
堕落从7000元开始
许某到案后交代,2022年10月,因缺钱偷拿了店内一条项链带回家,并通过修改盘点表的方式瞒过了同事。观望了几天,同事们都没发现少了东西,许某就将项链挂在平台上出售,为增加可信度,许某告诉买家,项链是自己买来送人的,但对方不喜欢,所以想卖掉。很快,交易完成,许某获得7000元。
第一次得手后,许某越来越大胆,联系了专业代购蒋某,号称自己有员工内购政策,能以标牌价三折的价格买到商品,自己只收取标牌价5%的佣金。在之后的半年内,蒋某多次向许某购买商品,通常是蒋某指定款式,许某趁机从保险柜“零成本”窃取,再采用修改盘点表、库存表等方式瞒天过海。有时某个款式的库存较少,许某担心偷拿之后容易被发现,就以“缺货、生产周期较长”等理由拖住蒋某,并推荐其他商品以维系买卖关系。
除将店内商品占为己有,许某还谎称可以出售门店并未进货的商品,以此诈骗他人钱财。甚至在案发后逃跑过程中,仍谎称自己会继续发货并骗取了3万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许某作为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构成职务侵占罪;诈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构成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3年9个月,退赔被害单位、被害人损失,并处罚金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