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大江苏

镇江发现贵族墓葬群 主人之一是南朝宋武帝刘裕舅舅

9号墓清理后的照片 墓地影像图

9号墓出土的部分遗物

确认墓主人身份的六面印

9号墓出土的金饰片

扫码看视频

4月9日,现代快报记者从镇江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了解到,镇江润州区官塘桥街道的环山路考古出一处六朝墓葬群,共清理出东晋至南朝时期砖室墓7座,其中一座确认主人身份为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舅舅赵宣之。专家表示,这一墓葬群主人可能是南迁的北方世族,为研究六朝墓葬制度演变、丧葬理念、民族迁徙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文 受访者供图

青铜六面印确认了墓主人身份

镇江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西东介绍,此次考古是当地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时发现的,共发现墓葬13座,7座为东晋至南朝时期砖室墓,6座为明清时期的平民土坑墓。考古人员在6号墓中发现了可以确认墓主人身份的青铜六面印。

“此次6号墓发现的青铜六面印,经确认为赵宣之的个人印章。墓葬时代与史料记载相吻合。”据介绍,这枚六面印通高3.3厘米、长1.4厘米、宽1.1厘米,下部近正方形,长2.1厘米、宽2厘米。阴刻篆书,鼻印为“白记”,正面为“赵长文”,左为“赵宣之白牋”,右为“臣宣之”,后为“赵宣之白事”,底为“赵宣之”。

由此可以判断墓主人名为赵宣之,字长文。据《宋书》记载,赵宣之为赵裔长子、赵安宗之兄(弟)。赵安宗即孝穆赵皇后,是宋武帝刘裕的生母。赵宣之官至江乘县令,江乘县在今栖霞山东南一带。

据了解,墓葬群呈西北东南方向有序排列分布,其中5号、6号两座砖室墓保存较好,为刀形墓;9号、12号两座砖室墓尺寸较大,规格高,为带斜坡墓道的“凸”字形墓。6号墓出土随葬品共20件,多分布在墓室前端祭台附近。9号墓虽被破坏,仍出土了30多件精美随葬品。

墓葬应为东晋早期至南朝早期

“环山路六朝墓均未出带纪年的遗物,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定其时代。”李西东说,5号、6号墓为刀形墓,其墓室特点符合此前镇江地区发现的东晋墓特点,9号与12号的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其形制特征符合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墓葬形制的基本特征。

“这批墓葬出土器物组合以盘口壶、唾壶、凭几、三足砚、平底盘等为主,不见流行于孙吴至西晋时期的圈栏模型类明器。出土的青瓷器也不见东吴、西晋时期器物造型特征,在装饰上不见东吴、西晋时期流行的模印带状网格纹、水波纹、连珠纹、铺首等,器物以素面为主,仅在器肩及口沿上饰一道或数道弦纹。”李西东介绍,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基本可以判断,环山路六朝墓时代应为东晋早期至南朝早期。

墓葬等级高于以往镇江考古发现

本次考古发掘的9号、12号两座墓葬营造考究,规模较大,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遗物,且做工精致讲究,还发现有金饰片等。“这两座墓葬等级高于以往镇江考古发现的大部分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单室砖墓,彰显了墓主人身份的不俗,应是世家大族。”李西东说。

镇江六朝时期又称京口,是都城建康(孙吴称建业,今南京)的东部门户,同时也是北方侨民的重要聚居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尽管六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其疆域亦时有变化,但镇江的重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目前,镇江考古发掘的六朝墓葬中,东吴、西晋时期墓葬数量相对较少,至东晋时期墓葬数量猛增,这应该与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侨民南迁有关。”据介绍,镇江东晋墓主多为北方侨民和武官。考古发现的如兰陵太守墓、郑县刘刺墓、临淮谢氏墓、刘氏家族墓等有十余座之多。文献记载赵宣之一家原为下邳人,应是永嘉之乱这一背景下迁至京口的。该墓葬时代为东晋至南朝早期,墓主人可能也是南迁的北方世族。“环山路发现的六朝墓为研究六朝墓葬制度演变、丧葬理念、民族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