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国内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提速增长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如今,网民热议“中国天眼”“爱达·魔都号”等大国重器的新进展;偏远村小里,山里娃也飞上了无人机、学起了编程……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14.14%意味着啥?

要知道,我国人口规模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27%。经过十年努力,2020年达到10.56%,而超过10%是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征。

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来之不易。“按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0%。2023年我国达到14.14%,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了科技人力资源基础。”调查牵头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介绍。

从航天员接力太空授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地开放参观,到“研学游”热度攀升、知识类视频和科普“网红”受到网民欢迎,再到基层社区用相声小品科普生活百科、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传授农技知识……

科普正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广泛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仍不高,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体20%至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有一定差距。

2025年,我国要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我们距离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近。让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促进创造智慧和创新热情涌流,中国正在加速跑。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