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关内容。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是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也是常州自2015年获得立法权以来,首部由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实体地方性法规,将于今年6月1日施行。
张敏
全面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条例》共五十四条,以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为目标,全面系统构建了促进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条例》明确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明确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新能源产业促进工作的领导,将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工信部门负责规划、实施、协调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工作;明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提供专业支持;明确支持发挥行业协会、各类组织和个人的作用。
《条例》强化新能源产业链建设的要素支持,明确常州重点打造太阳能、氢能、风能、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新能源未来产业布局。明确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领;要求建设新能源产业基础数据库,动态掌握新能源产业和企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政策举措,指导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新能源产业链上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围绕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条例》从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招商、上下游协作、企业梯队培育、绿色制造、绿电使用、产业数字化、回收利用、标准体系、质量品牌、检验认证、交通物流、开放合作等进行规定,推进产业集群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条例》对新能源产业相关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企业创新、首台套制度、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育招引等作出规定。明确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政校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紧缺人才培养。
此外《条例》还针对全面推动新能源产品的应用、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体系等作出了相关规定。
常州将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据介绍,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1亿元,整车产量67.8万辆,全省占比70%,实现同比增长97.3%;产业集聚度全国第4,投资热度全国第1;新能源整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光伏见板率迅速攀升,常州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今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元年,常州市委、市政府聚焦“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进行动员部署,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等发展重点,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国首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以立法形式把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换为法言法语,从而为新能源之都建设保驾护航、为“万亿之城再出发”提供保障。
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许程伟表示,工信局将落实条例要求,从新能源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