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南京展)”于2024年4月16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尚可的近百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色、墨的交融、形象的透叠、各种图形符号的勾连,营构了现代生活的多样图景。既有对生活情趣的描绘,更有对想象世界的超现实表现,予人以心灵的激荡或别样的美感,体现了尚可的绘画思想与审美诉求。
尚可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领域里理论与创作兼善的学者型艺术家,是人物画创作当代性探索的重要实践者。长期以来,他在不断地以视觉形式呈现着对中国画求变的思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绘画有着鲜明的个性样态。“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在北京首展后,已在全国多地巡展。
以《观·想的表达》为题反映了尚可创作的艺术倾向,“观”和“想”是画家探求艺术世界的两个方面,“观”是画家“饱游饫看”客观世界的感受和记录;“想”是画家对内在心灵的探寻和视觉呈现。尚可表示:近年来的创作,其初衷是想表现人在现实中的困顿或不安,反映其通过梦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在编织理想中建立自信与对美好的向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由信息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的更迭,人们被纷繁迭出的信息所裹挟,主动应对与被动地接受。一方面,这反映的是一定的世界观或人生的现实观察;另一方面,在时空建构、形象塑造与形式探求中体现内心所想是画家创作的主要驱动。创作时,不拘于已有笔墨样式,超脱时空的真实局限,对人物、场景与图形符号进行叠加,以期构成一种反映“观”“想”的人生百态图谱。
本次展览分三个板块进行呈现,分别为“图像叙事”“图像重构”“图像幻化”,既有不同阶段的主题性创作又有近年来的最新作品。
艺文
展览艺评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展出了众多尚可的当代工笔画人物作品,呈现出了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成就。尚可以他对周遭事物的体验、对身边人物的把握,准确地表达出了当代人物的精神状态。他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非常细腻、准确地呈现出了当代社会特有的人物表情。尚可通过作品把当代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体系化、完整性的表达。
所谓当代性不仅是在形式上完成的一个改造,更重要的是指对当代人物精神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一点上,尚可做了一个非常好、非常准确的尝试,概括来讲,尚可的图像系统构建了一个当代人物精神世界的图谱。
尚可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标志性的个人风格,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能一眼看得出来。他的笔墨很具有辨识度,完全独立于其他作品之外,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能表达当代人物画精神体系的艺术语言,这也是尚可对当代工笔或是对当代中国画最大的贡献。
田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作为一位优秀的当代人物画家,尚可有着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他的作品既表现了宏大的时代历史主题,也表现了当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尚可的艺术探索独树一帜,画风清晰可见。
第一,在人物造型上,尚可解决了从具象到意象之间的跨度,形成了独属于尚可自己的可观、可想、可感且极具个性化的人物造型语言,这些语言是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传承和创新。
第二,在笔墨方面,尚可通过创作捕捉到了人们在当下的生存状态,是用笔墨所传达的一种生命状态。从尚可笔墨中的当下感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以神写形”“意在笔先”等理念的传承。
第三,尚可对当代中国画人物的探索具有当代性,他的当代性要承接中国画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和群体的整体意向,注重一种精神的指向。在这种指向当中,尚可始终围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来把握人物画的笔法、墨韵和气象。
第四,尚可的笔法是对传统中国人物画语言的传承和转换。尚可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转换为一种当代意识,他笔下的形象、造型均有当代的文化元素,让当代人在他构建的精神世界里畅游,向内寻找内心所沉积的生命感。
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尚可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工作,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艺术创作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是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画创作领域理论与创作兼善的学者型艺术家。他以一位艺术家的敏感视角,面向生活,关注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并以此为题材而创作。他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当代中国人物画的现代语言和时代精神,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也能领略到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追求和创新。这次个展展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更是一次他对艺术的深入探索和内心观想的表达。
张凌浩(南京艺术学院校长):
“观·想的表达”,其内涵概括了尚可的创作探求,他将所观、所思融入了绘画,呈现出了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审美诉求。尚可的作品风格独具,他对客观世界有着深入的体验,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感知以及独到的表现视角,尚可的创作既来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也出于他对内心世界的真切反映,其作品既有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描绘,也有对想象世界的超现实表现,无论是艺术语言还是表现形式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现代性。这次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尚可作品展,为美术创作的彼此交流以及对学生艺术思维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周京新(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尚可是一位好老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因材施教,与学生交流时更是循循善诱。尚可的创作,主题性的表达与独特的造型语言是他作品的关键词。一方面,他的作品具有语言性意味的表达,画面中虽不会随意地描绘一个场景、某一些人群或者某一个故事,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有一个伏笔是值得大家去品味的,这一点对一位画家来说,特别是人物画家来说非常可贵;另一方面,他的画里有一种完全“尚可式”的、扑面而来的、作为造型语言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尚可平时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生活中他安静且文气十足,画面中却有一种张力与爆发力。
高云(全国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尚可不仅在画面构成与人物造型上极具个人特色以及当代性的国际语言,而且驾驭大画的能力也是独树一帜。尚可作品的创作特色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大气。尚可的作品尺幅较大,画面中所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他对画面艺术的处理能力极具天赋。第二,自信。从江苏到北京,尚可一路以来的创作手法都是一以贯之的,这份坚定恰恰是其本人对自己创作形态的自信。第三,与众不同。尚可的创作既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写意,也不是三矾九染的工笔,他是用很密集的笔触,层层叠加绘制的中国画。因此,他的创作既有对传统的传承,也有对中国画的当代性表达,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第四,为人随和。尚可每次给人的关切都是悄无声息的,这点从他的作品中也能够感受到。画是心声的代言,更是最本质的表达。
(评论有删节)
尚可
1991年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2003年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调中国国家画院。历任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研究员、博士后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出版著作有《走向多元》《艺术与思想》《由解读到重构》《历史经验的诘问与观照》《陈之佛研究》(合著)、《真幻之间》等。
作品参加第九、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以及国内外重要学术展览,并获金奖、银奖、铜奖与优秀奖等项。曾以《万象随心》《悠游》《诗性的表达》为题在国内多地举办个展。作品参加的主要展览有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现代美术展(国际巡展)、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国艺术大展、“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