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源头之镜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蒯乐昊

中国小说的传统起步很早,上古神话传说,几可视为小说的源头,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就是其中代表,或志人物言行,或志神怪异闻。这一叙事传统到了唐朝逐渐成型,出现了结构完整、要素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宋代刘贡父说,“小说至唐,鸟花猿子,纷纷荡漾。”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到了唐朝,小说写得那叫一个好看啊!

阅读唐人传奇,便是对中国小说源头的一次回溯。

《唐人小说》是汪辟疆在1929年左右选编的一部唐代小说选集,汪是近代著名的古典文献学家和藏书家,对目录学、唐传奇和诗歌别有用力,当时他有感于流传的唐人传奇版本芜杂,篡改质量低下,发心加以整理、校勘和考证,全面呈现唐代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和全部题材,以求正本清源,还唐代小说一个本来面貌。

《游仙窟》《离魂记》《霍小玉》《莺莺传》《聂英娘》《虬髯客传》……唐代小说中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此后的一千年间,一再进入创作者的视野,被不同时代的创作者重新改编、改写、拍成电影、电视,打磨焕发出新的光彩。但《唐人小说》里依然有大量未被人了解的遗珠,比如这则《古镜记》。

接续魏晋传统,《古镜记》依然是笔记体小说的体例,一名叫作王度的人写了这个故事,记录自己曾经拥有的一枚神奇镜子。镜子直径八寸,镜鼻为麒麟蹲伏,四方龟龙凤虎,四方外八卦,八卦外是十二辰位,十二辰位之外是二十四气象。传说昔日黄帝曾铸造了十五枚宝镜,最大的直径一尺五,是按着满月的尺寸所造,然后一枚比一枚小一寸,王度所拥有的这枚,便是第八镜。

围绕这枚神仙宝镜自然展开了一系列降妖除魔的志怪情节:王度出任芮城令,令厅前有一棵数百年的枣树,历届芮城令到任,都要参拜此树,否则就立招灾祸,不信邪的王度拿出宝镜悬于树间,果然夜间雷霆大作,电光绕树,到了清晨,一条紫麟赤尾绿头白角的蛇王死于树下。这样的事情多了,王度渐渐知道宝镜厉害。彼时天下饥荒,百姓染病,王度在陕洞开仓赈粮,用宝镜治好了下属一家的疾病,然后秘密用镜子遍巡百姓,希望能救所有人。然而夜间,镜子在匣间冷然自鸣,发出澈远奇声。早上下属来报,说夜间做了一个梦,一位穿着朱冠紫服、龙头蛇身的人自称是镜精,名紫珍,托梦给他,说世间有罪,天降疾病作为警示,数月后百姓就会渐渐痊愈,为何硬要用镜子逆天救物?

在镜子降伏的妖魔鬼怪中,也不乏可怜可叹之辈。王度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新来了一个名叫鹦鹉的婢女,相貌端丽,席间王度拿出镜子正衣冠,没想到鹦鹉远远地看见了,马上伏地磕头如捣蒜,直至额头磕出血来。

鹦鹉自诉,原是华山府君庙前长松下的一只千岁老狐狸,变形为人,没想到在这里遇到宝镜,自知演不下去了。王度问她,你本是老狐,变形出来魅惑,一定害了不少人吧?鹦鹉回答说,我变形是来伺候人的,没害过人,但此刻被抓,也是老天爷要我的命了。死前只有一个要求,我当人已经当得太久,习惯了这具人的躯体,要再变回过去的狐狸身子,实在羞愧。您能不能把镜子藏到匣子里,容我大喝一场酒醉死过去可好?

故事行至此节,既有人性悲悯,又兼词藻丰丽。王度不但收了镜子,还招呼朋友四邻都来赴宴欢饮,频频向婢女敬酒。鹦鹉很快酩酊大醉,奋衣起舞,大声歌唱。“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毕,美貌婢女伏地而死,化为一只老狐。

小说虽然是王度记录,但从头至尾,全是第三人称,毫无自述痕迹,这可能也是笔记体小说一种“托他”的特质。天道与世情,是唐人传奇常见的经纬。古镜虽奇,也自有其宿命。若干年后,王度辞官云游的弟弟带着镜子四处游历,继续降魔,遇到一奇人,对弟弟说:天下神物,必不久居人间,今宇宙丧乱,你快带着镜子回家吧。夜里弟弟梦见镜精紫珍,说想跟王度告别,弟弟马上赶回长安,把古镜还给了王度。

一个多月后,镜匣中发出悲鸣之声,声音细弱,越传越远,忽又变得宏大,仿佛龙咆虎哮。王度打开匣子一看,镜子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