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需要更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心声,进行换位思考。自主管理学生,什么时候也不可变为“中小学化”
没想到流行于高校宿舍的床帘,也由一道风景成了一个“问题”。
澎湃新闻报道,目前已有不少高校禁止学生悬挂床帘。西北民族大学今年1月发布学生公寓管理办法,严禁学生在宿舍挂门帘、床帘(布帘),如有违反由教学单位责令立即拆除。3月27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召开2024年春学期寝室长会议,也要求禁止私拉床帘等行为。河北张家口学院近期还开展了“学生宿舍床帘专项整治”行动。
多年来,高校宿舍挂床帘多次引发争议。此轮“撤床帘”行动,背景依然是时间积累的纷争。
一些高校急于把床帘逐出校园,自然有诸多考量。很多学校给出的最大理由是,悬挂床帘存在一定消防安全隐患。不仅如此,有学校指出,宿舍曾发生过学生在床围遮蔽的床上生病去世,直到两天后才被舍友发现的事件。此外,不利于宿舍管理员检查卫生和设施。还有高校辅导员写文,语重心长地劝说:床围的存在,无形中在宿舍内竖起了一道道“隐形墙”,阻碍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些理由确实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安全问题上,的确可以“一票否决”。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生。这一点,自然也成了高校“驱逐”床帘的支撑力。但是自主管理学生,什么时候也不可变为“中小学化”。
大学生不是中小学生,以“中小学化”手段管理大学生,效果适得其反。高校向家长寄成绩单、规定学生请假需要联系家长,引发轩然大波,就耐人寻味。高校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简单化管理模式,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和学生实现共鸣、双向奔赴。
床帘不知兴于何时,但“床帘文化”的流行,表达了广大学生对于私人权益的追求和呵护。这种诉求,是成长的标志,是独立的标志。大学生远离父母,在校园内能够拥有的最有保证的私人空间,就只有一张床铺了,以床帘为边界,既可自主安排个人事务、避免干扰他人,也可为自己的心灵留一方秘密港湾。而这种氛围,并不影响大学生之间的友情塑造。
高校需要更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心声,进行换位思考。一位大学生在给澎湃新闻撰写评论时,分析了床帘成了大学生集体生活的“刚需”的原因,他认为:床帘,守护的是大学生的隐私刚需,守护的是大学生的边界感,希望高校推出管理措施时能关注到大学生的这种正当需求。这话引发共鸣。正如其所言,床帘可能造成的消防隐患等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消防演练、教育宣传等形式来解决,校方所担忧的问题,是有解忧之策的。一刀切地禁挂床帘,其实是下策。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创建指导标准(试行)(2016年)》在“卫生与环境”部分并未提及床帏、床帘等,仅规定:床铺整洁,被子枕头统一一侧摆放等。既然如此,急着把床帘宣布为“异类”,是不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了?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