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关注

“觉醒年代”的亚东图书馆旧址面临拆建 文史学者呼吁保护砖雕门楼

上海温州路27号,亚东图书馆旧址所在

温州路33弄2-6号大门上贴着“旧改基地 注意安全”提示标识

陈思航带着地址“温州路27号”的信来寻访,原本门牌的位置只留下一块深色印记

1935年,在《新青年》创刊20周年时,亚东图书馆与求益书社联合发行了合订本

砖雕门楣上题写着“安且吉兮”四个字

扫码看视频

“温州路27号石库门前,与时间赛跑……”上海文史学者、收藏家陈思航在一个专家群里呼吁。上海温州路27号,亚东图书馆旧址所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这个由出版家汪孟邹投资并经营的出版机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陈独秀、胡适等人都曾在此活动。1935年,《新青年》创刊20周年时发行的合订本,很可能就诞生于此。

4月26日,现代快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温州路27号,这是目前发现的亚东图书馆在上海唯一仅存的遗迹。然而,它目前正面临困局:即将被拆除复建或拆除新建。汪孟邹故乡安徽绩溪的文物部门希望能将砖雕门楼保护下来,迁回绩溪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也有专家呼吁,希望上海能原地保留这栋建筑。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赵杰/摄

探访

院门口贴着“旧改基地”等提示标识

“幸得你这悲惨世界的觉醒者,才有我们这唤起民众觉醒的杂志。”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对汪孟邹说。他们谈到的杂志便是《新青年》。剧中,亚东图书馆遇上困难,陈独秀卖字筹钱相助。

影响深远的亚东图书馆,在今天的上海还有遗迹吗?陈思航通过梳理、对比自己收藏的文献发现,温州路27号曾是亚东图书馆编辑所。

在上海黄浦区,温州路上有许多沧桑老旧的房屋,而相隔不到100米就是“网红”黄河路。与黄河路的热闹喧嚣不同,温州路显得冷清,随处可见“旧改基地 注意安全”“无关人员 请勿入内”等提示标识,来往行人也不多。

温州路27号是红砖砌成的多层老洋房,有着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门楼,砖雕门楣上题写着“安且吉兮”四个字。目前,这处门楼已被水泥封住。旁边的温州路33弄2-6号,铁皮大门上着锁。就在2023年2月,陈思航和汪氏家族后人朱莉一起考证确定这处遗址时,门口还挂着一块“温州路27号”的门牌。而短短几个月后的8月,门牌已经不见。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门牌的位置留下一块深色印记。

根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布的《黄浦区广场社区C010101、C010102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001、003a、007等街坊局部调整(HP-01-Ⅱ、HP-02-Ⅱ、HP-11-Ⅰ等风貌保护街坊保护规划)》,其《街坊调整图则》显示,温州路27号作为“其他历史建筑”,将被“拆除复建/拆除新建”。

1935年出版的《新青年》合订本

很可能就诞生在温州路

亚东图书馆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怎样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出版家·汪孟邹》作者林英介绍,亚东图书馆发行与代派、代售新杂志如《甲寅》《少年中国》《新潮》《建设》《新青年》等近40种;策划出版与新文化运动桴鼓相应的系列书籍,如胡适的《尝试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当时就是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文存》《独秀文存》等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模范”;开创性地给白话小说加标点,出版了《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亚东版标点白话小说16种之多,起了“白话教员”的作用,助力当时的新文学革命声势。

陈思航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由于亚东图书馆正忙于出版章士钊的《甲寅》,所以经过汪孟邹的介绍,《新青年》由群益书社出版。1935年,在《新青年》创刊20周年时,亚东图书馆与求益书社联合发行了合订本。根据亚东编辑部搬到温州路的时间推断,《新青年》合订本很有可能就是在温州路27号编辑出版的。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胡适等都曾在亚东图书馆集会,陈延年、陈乔年曾寄宿于亚东图书馆发行所。这些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根据相关文献、书信、回忆录记载,1928年,胡适曾受邀在亚东图书馆编辑部过春节。亚东图书馆编辑汪原放的回忆录里有一段记载:陈独秀听说亚东编辑部搬到了温州路,也想搬来住,由于汪孟邹的妻子不同意,陈独秀这才搬到了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

作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相隔不远,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如今,这一带成为热门红色文化打卡点。

考证

门牌号、门楼题字与文献资料记录相印证

当年亚东图书馆的编辑,有许多是汪孟邹的亲戚,比如他的侄子汪原放、汪乃刚。陈思航收藏了汪乃刚的多封往来书信,其中一封是汪乃刚妹妹汪协如的来信,地址正是“温州路27号”。顺着这个线索,陈思航和汪氏家族后人、汪乃刚曾外孙女朱莉一起展开寻访。

在汪原放的回忆录里明确记载着,1927年8月,亚东编辑部搬到了温州路的石库门房子,大门上方门楣上有砖雕“安且吉号(应为兮)”四个字。书信里的门牌地址、回忆录里的门楼题字,刚好和今天的温州路27号对上。

“汪原放回忆录上写的是温州路137号,所以,之前去考证的人按照这个地址都没有找到,那是1927年的门牌号。在20世纪30年代初,那边的门牌号进行变动。我收藏的这封信是1935年的,那时候温州路137号变成了温州路27号,一直沿用至今。”

陈思航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亚东图书馆分为编辑所和发行所,其中编辑所前后搬了5处。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实地探访,温州路27号曾是亚东图书馆的编辑所之一,也是目前发现的亚东图书馆在上海唯一留存下来的遗迹。

热议

原址保护还是异地保存?

陈思航认为,将带有“安且吉兮”四个字的墙砖永久保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研究亚东图书馆的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出版家·汪孟邹》作者林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去年夏天,她在陈思航的指引下第一次实地探访了温州路27号。她认为,如果这处遗址能原地保存将更有意义,迁移到绩溪进行异地保存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案。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教授叶新认为,亚东图书馆这个出版社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它“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存在于文献中,存在于他们出版的书当中。如何证明它的存在?物质化的存在其实很有必要,应该被保存下来。他认为,保存方法有两种:一是保存在原地,并加以说明“亚东图书馆旧址”,介绍它的历史背景;二是异地保存,在上海的相关博物馆里展示,或者迁回绩溪汪孟邹的老宅或当地博物馆,加以适当说明。

困局

面临拆迁,拆卸运输可能造成门楼损毁

为了保护这处遗迹,陈思航和朱莉联系了相关部门。2023年10月,他们收到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编号“网[2023]000191130”的回复:“温州路27号和长沙路149弄正贤坊28栋涉及地块位于南京东路街道009街坊、010街坊。两处旧址为一般历史建筑,尚未列入2022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在目前阶段,我区规划部门按照一般历史建筑开展了相关规划安排。关于您来信建议将拆下的部分建筑,尤其是温州路27号写有‘安且吉兮’的拱门,自行运回绩溪。根据房管部门的综合评估,可以配合进行拱门建筑拆卸工作。鉴于房屋墙体老化,拆卸中不确定性较多,所需经费也会较高。后续我们将会持续关注009街坊、010街坊的规划建设进展情况,并会同党史部门加强史料研究工作。”

今年4月,陈思航陪同安徽省绩溪县文物所(博物馆)负责人到温州路27号展开实地调查。“材质较为疏松的红砖拆卸难度较大,运输过程中很可能造成损坏。”该负责人希望将“安且吉兮”砖雕门楼运回绩溪,未来可以1:1复刻,也希望与上海方面相关负责人进一步沟通更多细节问题。

4月26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均未能联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