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新政权的建立,都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都需要众星拱月,群策群力。不说前三皇后五帝,春秋,战国,纷纷扰扰,激烈博弈,终归于秦,也是旷日持久,血流成河。秦始皇期待长治久安,万世不竭,可历史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不到二世,就分崩离析,一朝瓦解。陈胜、吴广作为铺垫、序章,刘邦、项羽再度交锋,最终是刘邦胜出,所谓楚汉之争,也很惨烈悲壮呢。到了西汉末年,又是礼坏乐崩,乌烟瘴气。刘秀崛起,也非一日之功。且说刘秀终于脱离更始帝,单身匹马,来到河北无定河边,被称作永定河是在康熙帝之后了,不少人蜂拥而至,有故旧,有亲朋,有曾经的政治对手,也有眼光长远的押注者,等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刘秀曾开玩笑地对仆仆风尘赶来的邓禹说,你看到形势好转,就积极而来,想做什么大官啊?
大致在刘秀称帝1923年之后,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的中国历史车轮在尝试过所谓的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辛亥革命、中日对决,又再次迈上了新的历史门槛,中国究竟往何处去?中国的前途在哪里?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除了三大战场上的厮杀扳手腕之外,在众多纵横奔流的中国名河中并不起眼的滹沱河畔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是“五一口号”?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两会“政治协商”源自何处何时?在这中间有着怎样的设计、磨合、切磋到最终的成型、出炉?李红梅等在《向北方》后又推出主题出版物《滹沱河畔》,再说华北平原之上有着西柏坡与李家庄、城南庄这样凡常普通的小小村落曾经见证过的历史云烟沧桑巨变,曾经目睹过的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的殚精竭虑大气磅礴,堪称《向北方》的姊妹篇,也是奉献给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一份厚礼。
中国近代史多以鸦片战争为起始,此后的中国,沉沦与觉醒交织,内忧与外患并存,愚昧麻木与探索求变,中西激荡,血雨腥风,林则徐的销烟,冯子材的大刀,甲午海战的一败涂地,菜市口的血迹斑斑,更有西方思想、技术的大量涌入交融,而到了庚子之年的再度大危机,又说立宪,推动变革,似乎为时已晚。武昌起义,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次第而来,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宣告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一些人眼中还不以为然熟视无睹。而形势比人强,此后经年,日本投降之后,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蒋介石等是多么地自信满满顾盼自雄啊。重庆谈判,咄咄逼人。虽然有“双十协定”,却近乎一纸空文。历史的演进出乎不少人的预料,对决摊牌,较量高下,不到三年时间,基本上大局已定,水落石出。时在1948年的“五一”前夕,也是在华北涉县的一个小村落里,在此驻扎的新华社负责人致电中央:五一将至,中央有何重大决策发布?这一负责人是谁?廖承志,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公子。廖承志此一电报,却促成了大战决战前夕与进行之中的第二战场的迅速有序的开辟。打仗,统战,为新政权的诞生左右加持,相得益彰。作为大政治家、大战略家的毛泽东注意到了廖承志的电报,他在他人起草的文稿之上胸有全局、字斟句酌、仔细修改,“五一口号”隆重出炉,昭告天下。
李红梅等所著《滹沱河畔》聚焦“五一口号”,诠释解读“五一口号”第五条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又不拘泥局限于此,中共中央自陕北转移到华北,延河之北到了滹沱河畔,延安的撤离,中央工委的成立与选址,以前文本,多有介绍,李红梅将此作为背景铺垫,不可或缺。时间年轮到了1948年,76年前,形势的推进真是势如破竹瞬息万变,战场上要较量搏斗,战场之外也要积极推进不容贻误时机。这才有了或哈尔滨,或李家庄,大量招邀各方人士的会聚奔赴。李济深、沈钧儒等人物,在《向北方》中已经有了详尽叙述,自香港到东北,人员众多,批次繁杂,如此巨大的迁移过程,令人侧目。《滹沱河畔》以吴晗夫妇、周建人一家、胡愈之沈兹九夫妇、田汉安娥夫妇、胡风、张申府的前妻刘清扬、北平四教授张东荪费孝通雷洁琼严景耀为例,叙述他们来到滹沱河边的不同经历,又兼及他们在当时中国时局中的地位影响,到了李家庄,环境改变,一切新奇,而对未来国家成立架构的期待、设想,并非一呼百应,水到渠成。
沟通、交流,征求意见,反复磋商,最终达成共识,这样的复杂过程,现在说来好像云淡风轻,而在当时却并非如此一目了然天高云淡。当时的南京,也在选举开会,而中国共产党谋划新中国的“四梁八柱“也终于水落石出,作者以“新世界见闻”“李家庄的新生活”“为新中国奠基”“从西柏坡到天安门”四个篇章的篇幅,叙述这一过程,故事多多,开卷有益。
滹沱新涨水光寒,蔓草平沙漾翠澜。夹岸屯田何处是,波回雁叫夕阳滩。时过76载,站在滹沱河边,眺望西柏坡,漫步李家庄,重温历史往事,瞩目桑田沧海,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