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出到日落,从200多米高的山林到地下20米的隧道,劳动者的身影无处不在。或行色匆匆,或汗水浸透,每一个劳动者的背影,都是奋斗的背影。今天,“五一”国际劳动节,让我们聚焦身边的劳动者,记录下他们劳动时的点点滴滴,向广大劳动者致敬!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刘伟娟/文
刘畅 顾闻/摄
22年,守护栖霞山“只此青绿”
“这里的枯枝还要剪一下”“这里黄土裸露,尽快补好”……4月28日上午,小雨淅淅沥沥,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园林管理科科长常良在半山腰的“百草园”忙碌着。身上的迷彩外套早已湿透,脸上汗水混杂着雨水,他手拿修枝剪,蹲下来仔细查看每一株植物的长势。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北临长江,峰形如伞,又被叫作“伞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所以又称“摄山”。常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栖霞山中草药底蕴深厚,他们收集归拢了很多本土中草药植物,打造了这片“百草园”。
粉红的野生芍药、开着星星点点小紫花的白芨,还有绿意盎然的杜衡、艾草、细柱五加、明党参、丝穗金粟兰……这里宛如山中的一处秘境。“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将开设亲子研学游课程,目前正在加紧补苗,希望让孩子们能够探索不同植物的魅力,拥抱大自然。”
从退伍军人变身“山林管家”,22年来常良从零学起、从头干起,学习如何打理好山上的花花草草。常良说,假期客流量大,他和科室成员每天还要巡山,“看到哪儿的植物枯萎了,哪儿的景观有异常,我们都会立即调整。”
在常良看来,这些年来,经过一批又一批园林工作者不断努力,栖霞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有时候和游客介绍,这片景观是哪一年打造的,哪棵树是哪一年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我想,只要继续维护好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直坚持下去,栖霞山就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网格员化身“跑腿侠 ”温暖居民
“章阿姨,在家吗?”4月29日下午,80后网格员丁加姚轻轻敲开一对老夫妻的家门。看到网格员来了,60多岁的章阿姨满脸笑容。“我和老伴身体不太方便,有什么事情都是他帮忙跑腿,小伙子总是乐呵呵的,耐心又细致。”章阿姨说的小伙子就是南京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津浦社区网格员丁加姚。
位于泰山街道的浦东村是一个老旧小区。丁加姚负责小区里24栋楼、463户、1000多人的网格服务管理工作。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200多人。“五一”假期前,他像往常一样敲开老人们的房门,送去关怀和陪伴。
今年80多岁的蒋奶奶是丁加姚最挂念的老人之一。蒋奶奶的老伴过世一年多了,丁加姚会定期去看看她,陪她聊聊天,了解近况,并提醒蒋奶奶用电用燃气的注意事项,“您有什么事情,直接打我电话就行了。”蒋奶奶听了微笑着点点头。
生活在浦东村30多年的王师傅一家是低保户。丁加姚了解到王师傅家的小院屋顶雨棚有些开裂,主动上报社区想办法帮忙解决。“王师傅,问题很快就能解决,您不用再担心了。”听了丁加姚的话后,王师傅连声道谢。
走在小区路上,丁加姚逢人就热情地打招呼,对方也会热情地回应,还有不少居民主动和他打招呼。三年前,丁加姚刚接手这个小区,花了3个月时间一户户敲门和居民聊天,了解各家的情况和需求,“很多住户情况都是聊出来的,时间久了,大家对我越来越信任。”
居民的意见建议、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丁加姚都随时一一记录,然后再一一回复。
除了入户走访,丁加姚还要助力防诈反诈、普及消防知识,筑牢小区安全防线。“我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网格工作事无巨细,很多小纠纷、小隐患不及时解决,就会酿成大问题。”对丁加姚来说,把居民的每一件小事办好,把每一个困难解决好,居民满意的笑脸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地下20米,有一群“御龙高手”
对于吕立翔来说,每年节假日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吕立翔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中心检修班班长。“五一”假期前,他和同事像往常一样深入地下20米,对220千伏高铁南站的电缆进行“体检”。
220千伏善南·南牵线是一级重要供电线路,供电对象是高铁南京南站。为了守护好每一趟出发、到达的列车,吕立翔和班组每周进行一次巡检,每季度开展一次带电检测工作,假期更是加强巡检频次,以保证设备可靠性。
地下隧道里,一排排银灰色的电缆向深处延伸,宛如“长龙”。吕立翔和同事拿着红外测温仪、应急照明灯、钳形电流表等工具,检查两侧电缆负荷电流、接地电流等情况。“用手电筒照一下电缆外护套,看看有没有龟裂”“看下支架螺栓紧不紧”……幽暗狭窄的隧道里,吕立翔蹲下、站起、拍照、记录,两人时常需要弓身前行。等到一节电缆确定没有问题后,他们再前往下一节电缆。看似简单的工作,在隧道里有14公里的路程,需要7个小时才能完成。往往白天下隧道工作,上来已是繁星满天。
从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吕立翔一直奋战在高压电缆建设、运维、检修工作一线。29岁成为江苏最年轻的电缆专业高级技师、33岁荣聘国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2023年“五一”前夕,吕立翔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御地下金龙,保一方电网。吕立翔被称为光明与温暖背后“身怀绝技”的大侠,“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确保高铁供电,一定要细心、再细心,才能确保每一名高铁乘客都能准点、平安到达。”
一个打捞动作每天重复千百次
从外秦淮河武定门到定淮门方向,水面宽阔,碧波荡漾,两岸柳树成荫,不时有水鸟飞过。伴随着马达声,一艘水面打捞船慢慢驶过。今年42岁的张凤帆开船掌舵,50岁的冯其军和杨明华站在船尾,手持网兜。面庞黝黑的他们,开启了“360度巡航”模式。每当发现有漂浮的杂物,张凤帆就赶紧说:“老杨,往那里去。”
老杨伸出长长的竹竿,掠过水面,把枯枝、树叶利落地打捞上来,再反手一扣,倒入船上的垃圾篮内。“落叶很美,但落到水上要尽快清理,否则会腐烂影响水质。”张凤帆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树叶多就要用大网兜来回打捞,这考验手上的力气,“前一阵子不少白花花的柳絮漂在水面,必须要用细网兜打捞上来”。
水面打捞员们每天要保证8个小时的打捞时间,发现水面有腐烂水草、枯枝树叶或者塑料袋等要及时清理。“雨后或者汛期到来,工作量会比较大。河面上的漂浮物和杂草垃圾浮上来,堆在桥下、凹槽处,必须慢慢打捞。”张凤帆说,同一个打捞动作,大家每天要重复几百上千次。最怕遇到高温天气,那时工作服都能挤出水来。
河长制实施后,打捞员还会全力配合河长制工作。张凤帆说,秦淮河是母亲河,也是南京的城市名片,大家守河有责。“现在,还能见到很多水鸟,生态越来越好,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一片区域打捞完毕后,船慢慢地向下关驶去。水过无痕,留下一片平静清洁的水域。
练就“火眼金睛”,提升城市“颜值”
“吱吱吱吱……”临近中午的南京水西门广场,阳光有些刺眼,南京安城集团环卫园林管理部工程师王金莲,端起20多斤的绿篱机,示范修剪绿植。随后,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皮尺,一边演示,一边叮嘱道:“两类不同品种的植物修剪要有5到8厘米的分界”“这个红花檵木要按照水平线切,面要平、边要直”“海桐球还要再精修下,灌木球下方切平整,跟绿篱之间的分界和弧线要清晰”……
“街头的绿化造型都不是随意的,需要经常修剪才能保持好看的树形,有的植物才能多开花,提高园林观赏效果。”王金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哪些地方该留,哪些要精修,要考虑景观的美观协调。比如有的沿着水平线修,看起来规整;有的可以修成梯形,和周边古建筑风格相衬……
“五一”假期前,王金莲忙着指导园林工人对片区绿化进行精细修剪养护,栽植花草。在水西门广场绿地的绿化带中,园林工人换下衰败的角堇,栽上亮金女贞、南天竹、孔雀草等,明亮的绿意与鲜花相互映衬,让人眼前一亮。“今年鲜花栽摆在布置上延续‘适度适量’的原则,并充分考虑观赏角度、植物造型、色彩合理搭配等因素。”王金莲说。
从新街口转盘到汉中门广场,从水西门广场到道路沿线,王金莲负责秦淮区20万平方米的绿化养护,每天沿着主次干道、游园绿地巡查,她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比如,发现有的海桐球叶片卷曲无光泽,这是蚜虫在啃食,要及时防治。
说起绿化工作的点滴,王金莲非常兴奋。她说,近几年看到不少网友点赞南京的园林绿化,作为从业者感到很骄傲。“干一行,爱一行。希望通过我们的辛勤劳作,一点一滴努力,让南京越来越美丽,让城市‘颜值’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