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新知/聚焦

南航团队助力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

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缓冲装置地面实验缩比样机 图片来源:学校官微

5月3日17时27分,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助力“嫦娥”奔月,等待“嫦娥”归家,其中少不了南航人的身影。

由学校赵淳生院士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此次应用在嫦娥六号探测器上,用于光谱仪驱动与控制。与传统电机相比,超声电机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噪声小、无电磁干扰等优点,此前,赵淳生院士团队的超声电机已成功应用在嫦娥三号、四号和五号探测器上,在探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嫦娥六号”中的温度区间是-20℃至120℃。考虑到超声电机使用环境的变化很大,团队在高温环境下做了大量实验,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驱动控制以及其他安全保障措施的设计。

“嫦娥六号”对超声电机的精度和环境都有更严苛的要求,“嫦娥六号”将进行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超声电机将用来控制光谱仪接收反射光谱镜面的方向和角度。

据了解,该项目从2015年一直持续至今,团队工作人员做了大量自检和可靠性确认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超声电机的环境适应能力。

针对星表地形复杂导致的着陆缓冲性能与稳定性要求高等技术难题,学校航空学院聂宏教授牵头的飞行器起落装置团队承担了着陆缓冲机构柔性体建模和着陆冲击计算等任务,发明了多种月球及火星、小行星着陆缓冲机构,揭示了着陆缓冲系统组合缓冲吸能机理及系统能量传递规律。

该团队着陆缓冲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月球探测器,确保了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在月面的成功着陆。研究成果为嫦娥五号和火星探测器着陆缓冲装置的研制提供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试验验证手段,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

通讯员 王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