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五一”假期,全省纳入监测的634家A级旅游景区、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45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202家文化场馆去重后共接待游客3132.43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141.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6%和20.04%。
银联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省外地游客银联渠道文旅消费107.04亿元,同比增长7.45%,占银联渠道全行业消费的33.75%,较去年同期提高6.32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10.79%,较去年同期提高0.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
总的来看,这个“五一”假期,江苏各地文旅活动丰富多彩,未发生涉文旅安全事故,假日市场安全有序、繁荣发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高达 张敏 裴诗语
南京、苏州上榜最热门城市 网友:我为江苏的旅游贡献是让出景点
这个“五一”,想去江苏的热门景区景点打卡,真的手慢无。由于大客流的到来,本地市民纷纷表示:我为江苏的旅游贡献是让出景点。江苏的市民游客真的让出景区景点了吗?
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江苏省外游客占比40.76%,省内跨市游客占比20.54%。
“五一”假期,江苏各城市都迎来大客流。5月1日,苏州纳入省级统计监测的127处旅游吸引物共接待游客237万人次,同比增长57.3%。当天,南京全市景区景点、文博场馆、乡村旅游等监测点接待游客量达197.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五一”上涨21.3%。
携程平台显示,杭州、上海、南京、广州、北京、苏州、济南、天津、成都、武汉是“五一”假期周边游最热门城市。
接待游客TOP5景区
网友:感觉有1亿人
钟山风景区预约已满,南京博物院预约已满,南京总统府景区预约已满,红山森林动物园预约已满,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预约已满……今年清明假期,南京城墙台城段因庞大的客流上了热搜,这个“五一”依旧如此。有网友调侃,“这是要攻打城墙吗?感觉有1亿人在南京。”
今年清明假期,全国排名前十的热门景区景点中,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玄武湖景区占三席。“五一”假期,夫子庙?游客人山人海。中山陵?游客人山人海。
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江苏接待游客排名前五的景区分别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苏州金鸡湖景区、扬州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苏州平江历史街区。
博物馆开启“白+黑”模式
网友:真是让人不得不服
“五一”假期,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等纷纷开启“白+黑”模式。网友们纷纷表示:太赞了,真是让人不得不服。
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江苏备案的355家博物馆,“五一”长假共接待游客404万人次。
“五一”假期,南京博物院的常规展览延时到晚上6点。除了展览,南博还推出一系列适合夜晚的互动体验活动,比如第八届梅花戏剧季瓯剧艺术周展演,带着观众一起感受“戏曲活化石”瓯剧的魅力。
南京市博物总馆旗下的各家博物馆也都延时开放。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位于夫子庙,夜间依旧人气满满,很多游客是被里面传出的昆曲吟唱所吸引。
中国科举博物馆开放时间延长至每晚11点,同时还推出系列特色体验活动。比如“舌尖上的科举”,精选62件(套)藏品呈现中国科举饮食文化。为此,夜间客流量达到白天客流量的2倍。
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夜间开放,能让更多“上班族”有时间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新的休闲空间,甚至是夜间文旅消费的新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演唱会、音乐节加持
网友:常州变“唱”州
“五一”假期,很多人泡在演唱会、音乐节里。
携程平台显示:演唱会、音乐节等相关搜索热度同比增长23%,常州、合肥、北京、烟台等地的音乐节关注度高,带动当地酒店住宿、交通餐饮等增长。
在南京,这届咪豆音乐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5月1日到3日,第11届咪豆音乐节·超级PRO在南京溧水天生桥景区高燃开唱,3天有近8万人到场观演。
5月1日至4日,常州太湖湾音乐节热力开唱,汪苏泷、陈楚生、周深,以及常州本土的“煎饼歌手”李维佳亮相大舞台。越来越多的乐迷、游客和市民相聚而来,这波流量也让常州变中国“唱州”。据了解,有13万人到场观演。
近郊游分散主城压力
网友:南京这波操作值得学习
主城区热门景点客流井喷,那去近郊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有。
“五一”假期,为了让游客更加便捷地游览南京市主城周边的特色景区,金牛湖景区、平山森林公园、老山森林公园、江苏园博园、阳山碑材景区、云幽谷旅游区、栖霞山风景区、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等八大特色景区,推出5月2日至4日使用的限量免费门票限时报名抽奖和限量半价门票限时抢购活动,同时设置了“宁惠游”直通车活动,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游客,只要提前预约,就可以免费乘坐。
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发现,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这波操作受到网友们的喜欢。有网友表示,这波操作值得学习。据了解,5月2日“直通车”活动第一天共计向近郊4条线路发车1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