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名医名院

苏渝“綦”心,重启心力衰竭患者生命

江苏省人民医院邵永丰教授团队远程为患者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 通讯员供图

4月29日,随身携带着一个“小背包”的王先生(化姓),终于从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綦江区人民医院)康复出院了,在出院前苏渝两地的视频会诊中,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向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团队表示感谢,感谢专家们让他重获“心”生!

打开王先生背的“小背包”,里面是电池和控制器,它将为导线的另一端,也就是王先生左心室上的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持续提供动能。有了这个装置,哪怕是在重庆这座“8D魔幻”城市,王先生也可以行动自由。

通讯员 侯雨萌 何雨田 佘应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

心脏功能岌岌可危,命悬一线

8年前,三十出头的王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在活动或者劳累的时候开始出现呼吸困难、间断下肢水肿等不适症状,症状由轻变重,辗转了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经过抗心衰、改善心功能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眼看病情一天天加重,已经到了终末期心衰的程度,医生建议进行心脏移植或者植入人工心脏治疗。鉴于当时王先生体重达100公斤,医生建议先减重后再评估。

不巧的是,王先生的症状持续加重,日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连穿衣、吃饭、上厕所都感到胸闷气喘,连觉都睡不好,十分劳累。听说家门口有江苏专家,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王先生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綦江区人民医院)寻求帮助。经过江苏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顾卫东主任医师团队的检查及评估,王先生的左心室已经扩张到了80mm(正常成年男性应小于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到了22%(正常成人为50%以上),提示他左心室功能极差,已经到了终末期心衰的最严重程度,治疗刻不容缓。

苏渝“綦”心,为患者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获悉患者病情后,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紧急协调医疗资源,决定派出邵永丰教授团队前往重庆綦江为王先生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术。

此次手术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江苏省委省政府,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和綦江区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苏渝两地专家团队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深入的讨论和沟通,组织多学科团队对术前评估、术前治疗、药品及器材准备、手术实施、术后监护、术后康复及围手术期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等各方面都定制了个性化方案。

正在重庆医院工作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顾卫东表示,通常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因为心脏供体紧缺,大量终末期心衰患者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可能死亡,同时,心脏移植术后要终生服用抗排斥药物,会产生严重副作用,并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而人工心脏技术的出现,为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心脏技术已经逐步成为许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选择。

4月1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团队飞越1200公里来到重庆綦江,为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并和当地医疗团队再次确认手术细节。次日,邵永丰教授团队为王先生成功植入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也是重庆区县医院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术后王先生在苏渝专家的精心照料下,逐步康复,经过17天的治疗,终于顺利出院。

坚守为民初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步履不停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院长杨刚表示,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考验医院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本次手术是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首次开展,标志着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实现诊疗技术水平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同质化发展,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发挥,对促进区域内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提升起到了效果,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党委书记王江表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成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井喷式”开展,能看疑难重症和少见病、罕见病,能做高难度、复杂性手术。自2022年10月以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医院成功开展新技术23项,其中有10项手术开创全国、西南地区、渝南黔北地区首例,区外住院患者同比增长47.13%,真正助力解决患者异地就医问题,向形成大病不出区的就医格局又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