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会宁
中国当代艺术家,盖茂森艺术馆执行馆长,多年来游学展访于欧洲、北美、西非、大洋洲、东南亚等地区。在萃取东方文化思想的同时,吸收东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并积极导入当代审美的视觉传达意识。作品应邀在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展出。作品收录于多种艺术杂志及艺术合集,论文发表于中国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画家》等。
盖会宁的作品展现了画家长期以来对古代经典艺术的参悟,呈现了画家海外研学之旅对世界各国绘画语境的探究,体现了画家多种族文化共融的艺术创作理念,表达了当代水墨艺术对古今中外美学的对比性思考。形成了盖会宁独特的当代水墨视觉观念与艺术风格。
计白当黑 知白守黑 ——论盖会宁的当代水墨表现
知白守黑
——论盖会宁的当代水墨表现
□方丰天
十年磨一剑,五十年一现。感觉就像传说故事,盖会宁是画二代,父亲是全国名家,自己家还有美术馆。但他画了几十年才准备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个展,作品还很少有人见过。当代艺术界怪人比较多,这么有个性的艺术家比较少。这批画涵盖了盖会宁从2014年到现在创作的当代水墨系列。有3米多的大画幅,也有海报尺幅的小品。绘画主体都是石头,但是蕴含的叙事对象却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画石头的画家很多,只要你细心地对比,就会发现盖会宁笔下的石头实现了绘画技法和观念的突破。
盖会宁的作品摆脱了传统水墨对石头本身刻画模式的藩篱,有石头的细节,但却是超写实和抽象表现的结合体。画到了假山不假的地步,石头的纹路、断裂的折痕、山土风化的咬痕、水流溶蚀的光滑曲线、石筋的断续延绵、孔洞的自然转折以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抚摸留下的包浆,犹如现代摄影高清写真的千万级像素。但画面写实局部的间隔又是大面积淡墨平涂渲染,甚至淡到什么都没有画的地步,仿佛只是笔尖清水拂过纸面,又好像武侠小说中描写虚晃一剑却封喉的高招。真乃虚实呼应之境,画里的时光尚未凝固,就差一滴水珠的滑落,打破这眼前刹那间的宁静。
盖会宁的当代水墨里很少有其他颜色的掺杂,他在追求黑白极简主义的纯净。他的作品大致细分为两个品类,一种是绘写主体之外大面积留白效果的系列,但他的留白之白,非纸素之白,而是画面主体与空间的互动。留白之处,不仅使绘画整体布局更为疏朗通透,也为品鉴者留出极致的想象天地,以成“思考”之境。另一种是在生宣表面反复涤染处理留下的纯黑亚光底色的系列。盖会宁的全黑底色似乎是另类的水墨留白,暗黑深邃的积淀挤压着记忆底层的碎片,使艺术的留白不局限于空白的白,而是虚实互换形成的艺术对置。英国的东方美术史学者劳伦斯·比尼恩诠释:“空间常常变成构图中的主角。空间不是归于死寂,它本身就是一种从画面流入我们心灵中的活力,并且把我们引入到一个奇异的氛围里。它是寂然无声的,但它更是心旷神怡的。”
水墨的空白来自取舍,取舍则是黑白产生的根源。最早出自明代的《了凡四训》,舍得的哲理则来源于道家,形成于禅宗。舍与得的辩证关系也映射出了黑与白之间的关系。舍弃了黑而得到了白。水墨画面只有精心地进行取舍,方能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在《易经》中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宇宙观,庄子同时也道出了:“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水墨的独特魅力就是借助一黑一白、一实一虚、一阴一阳的概念描绘世间万物,表现万千世界。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掌握同样体现着画家艺术和文学的修养。只懂黑而忽略白必将顾此失彼,只懂白而忽视黑或将因此失衡。
当盖会宁把单纯水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载体呈现时,反而延展出无限的可能,释放出背后特有的儒释道东方文化属性的审美趣味,国际化的架上绘画观念的艺术内涵得到全新的演绎,艺术的创作者与鉴赏者也在彼此的虚实世界里转换,无限地包容和接纳着从大众意识向个体先锋性意识的转变。图像、符号、观念、表现力,乃至叙事、隐喻、参悟,都在盖会宁虚实相生的画面中变化,形成盖会宁作品极其强烈的视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