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明孝陵的碑殿建筑进行了历史上的首次全面修缮,从根本上解决了屋面渗漏、木结构失稳等情况,为“治隆唐宋”碑等碑刻文物提供了良好的存放空间和保护环境。
其实,位于文武方门和享殿之间的碑殿,在明代时并不叫“碑殿”,它的改名还与清代的两位皇帝以及曹雪芹的祖父有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 宋经纬/文 钱念秋/摄
享殿前门为何改名碑殿
碑殿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它在明孝陵文武方门和享殿之间,原为“享殿前门”,是享殿前面的一道过门,为五开间建筑。
为何改名?这要从清代这对爷孙说起。几乎每次到南京,康熙和乾隆都要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去明孝陵祭拜朱元璋。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到前代开国之君陵寝致祭的帝王,他六次南巡,谒陵五次,剩下那一次还派了皇太子去。乾隆跑得更勤,六次南巡,次次都去了明孝陵。
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康熙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就是赞颂明太祖朱元璋政绩盛隆,高于唐宗宋祖。
第二天,康熙便传谕:“朕昨往奠洪武陵寝,见墙垣复多倾圮,可交与江苏巡抚宋荦、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朕御书‘治隆唐宋’四大字,交与织造曹寅制匾悬置殿上,并行勒石,以垂永久。钦此。”
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
碑殿之名,便是源于殿内御碑。在《江苏文库·史料编》收录的《明孝陵图》中,便有清代末年阙伊所绘的碑殿,图中清晰可见“治隆唐宋”碑。
如今,这块碑仍是碑殿正中最显眼的一通,碑文正面楷书阴刻“治隆唐宋”四字,西侧上方还刻有“康熙岁次己卯四月望日敬书”12字。遗憾的是,该碑的碑额未能保存,碑座也略有瑕疵。龟趺的头部曾在历史上遭损毁,后人在保留的龟趺颈部重新雕刻,巧妙地再现了龟趺的头部造型。
除此之外,碑殿内还有康熙第一次谒陵纪事碑、康熙第三次谒陵纪事碑及乾隆御笔题诗碑左右两通。
康熙为什么要拜谒明孝陵,也在康熙第一次谒陵纪事碑中有所记载,“明太祖系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今朕省方,将至江宁,其陵寝在钟山地方,应行致祭”。
六谒孝陵,乾隆得有多爱
爷爷都如此尊敬朱元璋,做晚辈的自然更加敬重。
大家都知道,乾隆是弹幕鼻祖、写诗狂魔,据《明孝陵志》记载,乾隆“南巡时历次谒孝陵,皆有题咏,勒诸碑石”。遗憾的是,乾隆六谒孝陵的诗文,文献虽多有记载,但碑殿今仅存两通。
乾隆都写了哪些诗?
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谒明孝陵。40岁的乾隆正值壮年,心有海纳百川的豪迈,于是一气呵成匾额与对联,额曰“开基定制”,联曰:“戡乱安民,得统正还符汉祖;立纲陈纪,遗模远更胜唐宗。”
乾隆三十年(1765),他写《谒明太祖陵》: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写《题明陵口号》:
佳城三里近都城,举眼可瞻檐与楹。
彼子孙如无心可,有心叹彼若为情。
乾隆的花式“夸夸”,字里行间都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崇拜。称其戡定乱世、安抚万民、立纲陈纪、开基定制,功超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
如今,碑殿内仅存两通乾隆皇帝谒明孝陵所题诗碑,分别立于康熙“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行书阴文,边饰云龙纹。
西碑题于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谒陵,东碑题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谒陵,从诗碑内容可以窥见乾隆对明孝陵的重视。
为啥拜谒前朝皇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的王朝对前朝总会带有“敌意”,甚至有些不地道的还会写“小作文”抹黑前朝。但清朝的皇帝认为,明朝的制度很好,与其费尽周折重做,不如套个“模板”直接用得了。
于是,清承明制,满清政权不仅学习较自己更为先进的明朝政治制度,还极力尊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康乾二帝更是多次拜谒前朝皇帝,以示世人。
其实没啥想不通的,不管是承袭前朝制度,还是对朱元璋的大加赞颂,清朝皇帝的“小心思”就是为取得前明官员士绅对新政权的支持,并且稳定政局。
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130多年间,中国古代社会体系的发展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疆域辽阔,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庞大帝国的衰败,碑殿的命运也只能裹挟其中。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城东的钟山南麓一带是太平军和清军交战的主要战场。明孝陵的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这一时期战火。
之后,出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开始组织修缮明孝陵,但也只修缮了享殿、碑殿等部分建筑。
20世纪初,两江总督端方见南京外国游人众多,于是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明孝陵的举措,他立了一个“特别告示碑”,碑额篆书“特别告示”四字,碑面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明孝陵碑殿,是后人谒陵的必经之路。后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来到南京,也在这里留下足迹。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通过这一处古老的建筑遗存,得以承载和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