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这些大文豪的当,你肯定也上过

乌衣巷

航拍岳阳楼与洞庭湖 视觉中国供图

《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禹锡》 卞敏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文库精华编·范仲淹集》 [清]范能濬 编集 薛正兴 点校 凤凰出版社

扫码看 文脉君说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东坡先生有句名言:“古之人不余欺也!”可是,文脉君最近意识到,其实我们常常被古人欺骗,而且是大文豪级别的古人。比如,宋代有范仲淹,唐代有刘禹锡,晋代有左思……

他们的当,我们上狠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文

钱念秋 王曦/摄(除署名外)

范仲淹

我没去过岳阳楼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骗了后人大几百年。怎么骗的?有原文原句为证: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你品,仔细品。有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迈?有没有豪情万丈的洒脱?有没有仿佛“穿越”回宋代,跟着范仲淹神游岳阳楼的感觉?

必须有。

可是,你真的上当了。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根本就没见过岳阳楼,也不曾抵达洞庭湖。他完全是天马行空地在想。

凭借史料,我们可以还原范先生撰写《岳阳楼记》前后的情形。

那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范仲淹正镇守邓州(今河南邓州)。邓州是中原大州,距京城开封不远。对一般人来讲,邓州太守绝对是要职。但对范仲淹来说,却是来自政敌的“降维打击”。

此前的庆历三年(1043),范大人升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仁宗皇帝提拔范仲淹,意在实施庆历新政。轰轰烈烈几个月,第二年新政就宣告失败,范仲淹辞去参知政事,出京城,“知邠(bīn)州”,降级成了一个地方官。

在邠州(今陕西彬州),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一封信——《与范经略求记书》,还附带一张洞庭湖和岳阳楼主题的风景画。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科进士,情深义厚。庆历四年(1044),55岁的滕先生职场失势,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滕先生在信里说,他到岳州以后,重修了岳阳楼,想请范大人写个楼记。

范仲淹哪有心情写啊!况且看那幅画,新修的岳阳楼雄伟壮丽,万一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修的呢?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范先生,果断拒绝了老同学,以沉默的方式。

千里之外的滕子京等不来老同学答复,过阵子又派人捎来一封信。

滕子京说,他被贬到岳州后,一直在努力工作,兴建学宫,治理水患,如今这个远离京城的僻远之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滕子京还说,重修岳阳楼所需费用,并未动用库银,也没有向百姓征集。他到任后,在当地掀起了清理老赖的行动,由于有官府充当坚强后盾,老赖纷纷还债,债主收回钱以后,争相捐资,重修了岳阳楼。楼成之日,他痛饮一场,凭栏大恸。

滕子京的“凭栏大恸”,范仲淹心有戚戚焉。当即决定写楼记。

可是,对范仲淹而言,岳阳楼只在画中,怎么写?是从东吴大将鲁肃与该楼旧事写起,还是从描摹当地风土人情开始?前一个落俗套,后一个不会。

范仲淹日思夜想。几个月后,他又一次遭遇政敌打击,迁至邓州。庆历六年九月十五,身在邓州的他,文思潮涌,一气呵成此文。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价值观,宦海人生中那些马不停蹄的奔波和风雨后的宁静,还有滕子京的忍辱负重,这些情节在范仲淹脑海里叠现切换,三百多字的《岳阳楼记》,写出了亘古不变的情怀和真理。

范仲淹用《岳阳楼记》为老同学加油,也是一种背书。庆历七年(1047),滕子京由于治巴陵郡有功,调任江南重镇知苏州,可惜上任后不久就去世了。

苏州,也是范仲淹的祖籍地。

刘禹锡

没到过南京,并不妨碍我写南京

唐诗《乌衣巷》是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该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中的一首。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jiōng)。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五首诗写了南京的五个地方,其中的乌衣巷、石头城、台城,如今仍旧是南京城的地标。江令宅和生公讲堂,也是两个地名,不过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生公”,是对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生公讲堂”,是竺道生当年讲经说法的讲堂。“江令”,是个人名,姓江名总,他做过陈朝尚书令,人称江令。

后人吟诵不绝的《金陵五题》,看上去是诗人在游览南京后触景生情而作。可是,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一样,刘禹锡写《金陵五题》的时候,也根本没到过这些景点,甚至就连金陵(今南京)的土地,他都不曾踏上过。

其实,刘禹锡非常诚实,他作诗的时候,特意写了一段序,交代了创作背景: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yōu)尔生思,欻(chuā)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刘禹锡说得很清楚,他从来没到秣陵(今南京)游玩过,一直引以为憾。后来,他担任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离秣陵很近,踮起脚就能望到。刘禹锡很想来南京,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恰巧有位朋友去看他,展示名为《金陵五题》的作品,引得他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一组同题诗。老朋友白居易看到这五首诗后,大加赞赏。

话说刘禹锡,他当时的处境,和后来那位滕子京有点类似。

刘禹锡也是从京城被贬出来的。这一贬就是二十多年。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终于从巴蜀之地的夔州调任长江北岸的和州。和州是个好地方,北近中原,东临长江。可是刘禹锡刚到和州,就遇上旱灾。新官上任,忙里忙外,夙兴夜寐。

刘禹锡一边忙工作,一边想着他的诗和远方——金陵,还机缘巧合为金陵写了一组诗。

没到过金陵,却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刘禹锡给后人留下了一座跨不过去的高峰。

当然,刘禹锡终究还是得偿所愿,游了南京。那是后话。

左思

我是这样让“洛阳纸贵”的

左思是西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将他的诗列为“上品”。

左思的文学水平有多高?“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他而来。《晋书》记载,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即关于魏蜀吴三国都城的赋,写成之后,“豪富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

实话实说,左思的《三都赋》,写作过程很费劲。

左思出生在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家中世代研习儒学,但却很寒微。他相貌丑陋,少年时读书、弹琴都很迟钝。但在父亲的鞭策下,左思开始发愤图强,勤苦学习。他是个i人(性格比较内敛、内向的人),不喜欢出去玩,也不爱交朋友,闷在家里,用一年时间写出了《齐都赋》。接着,又准备写《三都赋》。

赋不好写,需要很大的学问和见识。左思是个穷孩子,见识不算多,而且魏蜀吴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成都、洛阳、南京,他也没去过。

从前慢,山高路远水长,而且很多地方是没有路的,要靠双腿走出来。从左思所在的山东,想要到洛阳就得跋山涉水好多天。到成都和南京,那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万一路上遇见老虎野狼,分分钟搭上性命。

巧的是,就在这时候,左思的妹妹左芬因为有文才被晋武帝选进宫中,全家得以迁居京城洛阳。

在洛阳,左思辛苦创作十年,终于写成了《三都赋》。

在《吴都赋》里,左思用极其华丽的辞藻描写当时的南京:

冠盖云荫,闾阎阗噎(lǘ yán tián yē)。其邻则有任侠之靡,轻訬(chāo)之客。缔交翩翩,傧从弈弈。出蹑珠履,动以千百。里宴巷饮,飞觞举白。翘关扛鼎。拼射壶博。鄱阳暴谑,中酒而作……

文人墨客对南京的赞美,左思开了个好头。跟他比起来,谢灵运、谢朓、李白、刘禹锡、王安石、辛弃疾、萨都剌、吴敬梓等一众书写南京的大咖,都只能被称作后来人。

前面说了,左思是个i人。他不爱出门,直到把《三都赋》写出来,他都没去过成都和南京。但是,洛阳纸贵了。

这赋是怎么写出来的?首先左思注重材料的搜集,他上书朝廷,要求担任管理国家藏书馆的秘书郎。他还曾登门拜访著作郎张载,请教巴蜀之地的山川风物;又拜访来自吴地的名家陆机、陆云,请教吴地的山川风物。他家中每个地方都有笔和纸,灵感来了,立刻动手写作。

想当初,出身名门的陆氏兄弟,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都惊呆了。陆机表示:“左思这个乡巴佬,他要是能写出《三都赋》,那纸只配用来蒙盖我的酒瓮。”等到陆机真正看到《三都赋》后,却忍不住称绝叹服,自愧不如。他放弃了自己正在创作的《三都赋》,纸很可能拿去盖酒瓮了。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大文豪的当,你是不是也上了?是不是也上得心甘情愿?下回要写点什么东西,不要再说:“这个我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