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该通知详细列举了“十二条负面清单”,其中明确规定:严禁违反国家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
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对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等行为说“不”,并不多见。这既说明教育部治理乱象的决心之大,也说明此类乱象问题之严重。
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的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说近年来愈演愈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去年10月,因山西某教师的网上吐槽——“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微博热搜,学生在本该休息的课间十分钟被“圈养”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失去了“课间十分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锻炼,精神也难以松弛,学习效率就会打折扣。本质上,这种把“课间十分钟”当成洪水猛兽、如临大敌的做法,和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这种现象,教育部多次发声,要求保证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权。例如去年11月3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应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的课间活动限制。
主管部门为学生撑腰,起到了应有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课间十分钟”被挤占、被消失的情况还有所存在。有的学校规定课间不能下楼,不能跑跑跳跳,不能大声说话,并指派老师专门巡查,对违规者扣除班级分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李静提出“保障师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权益,加强教育生态优化,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可谓直击骨感现实。
“课间十分钟”被挤占、被消失,校方或教师基于安全考虑以至于“草木皆兵”是主因。安全因素自然不可忽略,学校和教师对于出事担责的忧虑和委屈感也值得体恤,但在依法区分侵权责任的前提下,呵护学生安全和支持学生课间休息并不矛盾。以“安全”为由直接或变相“捆”住学生双腿,让“课间十分钟”从一种校园文化变成一门传说,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要遏制挤占“课间十分钟”现象,不能只靠学校自觉,更不能说说而已,而是要坚决纠正并配套“罚则”,倒逼校方和教师依法依规还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的权利。此次教育部在推出负面清单的同时,还要求建立曝光台,加大对违规办学行为惩处力度,可谓切中肯綮。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