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城事

洪泽法院绘就鱼米之乡“新枫景”

近年来,淮安市洪泽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身处基层一线的独特优势,不断擦亮特色品牌,全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事了人和、景美人怡、业兴人富,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法院力量。

李子璇 贺志安 费苏皖

“田野间”源头解纷

人民法庭是“前哨站”。东双沟法庭统筹辖区57个村、16名挂钩法官及审务工作站,组成“法庭庭长+挂钩法官+网格长”的网格法官团队,开展纠纷化解、法律咨询等工作,为涉农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及时按下“止纷键”。

赵大爷家有承包地16亩,该组其他农户认为赵大爷家多出4亩承包地,要求其交出多余土地重新分配,赵大爷以已取得合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由拒绝。后经双方多次交涉达成一致意见:赵大爷家承包地只能自己耕种,不得流转。现赵大爷年事已高,无力继续耕种。为了不影响春播春种,严银在收到村委会的“求救”信息后,第一时间邀请网格员、驻庭人民调解员、村居干部一同来到涉事土地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情况。严银上门“点对点”对10余户农户做工作,最终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赵大爷的土地终于流转出去,荒废了一年之久的土地上再次长出了金灿灿的油菜花。

“家门口”融合解纷

“这个解决方案太给力了,感谢法官用心,三天就帮我们拿到了工资。”

日前,刘某等227名农民工将某建设工程公司诉至洪泽法院东双沟法庭,讨要被拖欠的245万余元工资。刚开庭结束的法官郑雪峰,在听取了驻庭人民调解员的报告电话后,眉头紧蹙,227名农民工,245万拖欠工资,再加上年关将近,郑雪峰感觉到了问题的棘手。

郑雪峰脑海中闪过一个“快”字,安抚好职工情绪后,立即同工程负责人联系。随后更是多次联合三河镇政府召集企业、承包方和农民工三方人员“背靠背”进行诉前调解,通过“一案一群”企业微信群组织双方调解、举证,在调解意见确定后,郑雪峰引导原、被告登录“无讼淮安·一码解纷”App线上解纷平台,通过“不见面”的“键对键”方式,仅20分钟就达成调解协议并签字确认。最终,227名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于春节前全部支付到位。

“东双沟法庭设立‘一站通办’一站式诉服平台,高标准建成集立案、缴费、保全、网上开庭、远程调解、电子送达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诉讼服务中心,为基层群众提供全科门诊式、家门口式司法服务。”该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玲介绍道。

“课堂里”花式普法

东双沟法庭创新“巡回审理+示范裁判”模式,在法庭辖区村镇设立9个巡回审判点,坚持上门送法、就地办案,保证“不违农时、不误农事”,2023年以来,东双沟法庭开展巡回审判36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法庭”。

原告91岁,育有两子两女,后因家庭矛盾四子女未能对原告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原告将四子女诉至法院,要求履行相应赡养义务。

由于涉及老年人赡养问题,法官黄丛梅及时和原告的委托诉讼代理人联系,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黄丛梅决定以巡回审判方式进行审理。

东双沟法庭还搭建了大湖天平讲堂、乡村议事室、乡村调解中心的“一堂一室一中心”,将法官融进基层网格,通过参与村居重要议事、指导解纷化解、培育“法律明白人”,夯实乡村解纷基层基础。

2023年以来,法庭开展培训课堂20余次500余人,拍摄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法典普法短视频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