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精要

鬼秤事件在多地出现绝非偶然

既要通过严厉的惩处提高违法成本,让商户不敢使用鬼秤,也要全方位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彻底击碎鬼秤利益链

鬼秤事件很少象当下这样戳痛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博主打假引发全网关注。当然,某些市场管理人员也“功不可没”。

5月19日,连云港市海鲜蔬菜直销市场鬼秤事件有了最终处罚结果:涉事商户被罚3万元,涉事市场主办方被罚35万元,涉事5人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事发时,博主找到市场管理方请求帮忙解决问题,但工作人员居然要求删视频才处理,博主手机更被工作人员抢走。

5月18日,网友反映其在南京江宁区某农贸市场买鱼时,一商户存在“缺斤少两”情况,并被市场方管理人员抢摔手机。江宁区市场监管局对涉事农贸市场主办方和涉事商户立案调查。

鬼秤现象的存在和被漠视令人忧心,自不待言。事件中,打“鬼”者均为博主,既非市场主办方,也非监管部门,则令人吃惊。有网友惊呼:打击鬼秤居然全指望打假博主了?这当然并非事实,但公众看到的是,除南京和连云港之外,博主也相继揭开过多地鬼秤乱象。在短视频平台上,这类打假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而今年4月,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走访多地市场发现,有一些无良商家在秤上做手脚。

鬼秤的局部“流行”绝非偶然,而是带有必然性。一来,根据权威部门的说法,鬼秤是近年来随着电子秤的出现同步产生的,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利,勾结电子秤的生产机构,对电子秤的主板和软件进行改装,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常见的鬼秤与正规电子秤看似没有太大差异,但往往配置密码,输入后“作假程序”会启动,按不同的键可以设置不同数值。这种技术反向“进阶”,卷起的是一股目标明确的暗流;其二,个别地方对玩鬼秤行为打击不到位甚至出现护短现象,造成鬼秤利益群体有恃无恐,养成毫不怕事、蛮横有加的习性。

博主活跃之处,或许是监管乏力之处。

然而,对付鬼秤的重任,本不该由博主承担。打击鬼秤,终究靠的是监管力量。

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台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日前在椒江、临海等地开展电子秤突击检查,查处使用作弊电子秤案件19起。近期,这类行动,在多地展开。

一查就有“收获”的事实令人欣慰,但反过来也说明,“运动式”打击鬼秤存在不足之处。与有识之士呼唤的常态化打击机制相比,这种模式显得单一而机械,难以形成大的气候。何况,既然鬼秤是一种技术加持的结果,得到鬼秤也就不难,那么,商户会不会在一时遇挫之后继续引入鬼秤?

鬼秤极大破坏了营商环境,也极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面对鬼秤的高发态势,我们需要以源头治理的意识和决心,对鬼秤的上下游加以排查、打出重拳。延伸而论,既要通过严厉的惩处提高违法成本,让商户不敢使用鬼秤,也要全方位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彻底击碎鬼秤利益链。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