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大江苏

杨可平:技能满级的“模具大师”

杨可平(右)和同事检查控制程序 宿迁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54岁的杨可平是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工艺装备研发主任。工作30多年里,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先后获得“宿迁市最美科技之星”“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工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992年,杨可平在浙江温岭一家模具厂当学徒,他学习认真刻苦,连休息时间都在宿舍看书充电,被工友戏称为“技术疯”。2000年,杨可平入职温岭中伟公司,刚进入公司不久,他就接到制作十几副冷冲压模具的任务,这让学习塑料模具制作的杨可平倍感压力。同样是模具制作,塑料模具和冷冲压模具工艺完全不同,冷冲压知识对他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杨可平决定迎难而上、从零开始。他白天各处请教行业内师傅学习原理,扎根车间反复拆解实践,晚上加班加点查阅大量资料和图纸,研究到深夜。天道酬勤,四十多天后模具制作完成,经试产验收全部合格。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杨可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徒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

2008年,杨可平来到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工艺制定和模具设计制造等。16年来,他扎根生产一线,反复研究工艺流程,力求精益求精。国内拖车球的生产工艺基本雷同,任何一家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本优势。他在工作中发现传统拖车球锻造工艺工序复杂,存在材料浪费多、成品率低等弊端,为了尽快改善,他调查了多家企业的工艺技术,同时向上海材料研究所技术专家请教材料工艺,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创新了拖车球生产工艺,使单件产品费料比例从60%减少到15%,有效提高了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拖车球锻造工艺上的一大创新。2018年该技术被评为“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并入选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展示项目。

团队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持续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杨可平针对不同岗位制定培训计划,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关键技术,细心指导每个生产环节,培养员工独立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团队快速成长。在他的带领下,苏林机械研发团队先后为企业改进了30多项加工工艺和6项重大技术革新,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实现总产值8亿元。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杨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