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有卖家因制作捏捏致身体不适闭店”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近年来,“捏捏”这种网红玩具颇受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欢迎,其主要成分是硅胶,可以随意揉捏按压,松开之后很快恢复原状。因外形可爱,具有解压功能,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非常火爆。然而,近年来“捏捏”的价格水涨船高,“顶流”店铺的二手“捏捏”甚至炒出了高价。5月22日,现代快报记者进行采访调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朱鲸润
圈内“顶流”店铺太难抢
小朋(化名)曾是“捏捏”爱好者,2023年初入的圈。“以前也不是很感兴趣,后来是看到一个仿真食物外形的‘捏捏’,看上去像一个小蛋糕。”小朋说,当时买的仿真“捏捏”细节非常到位,不但还原了蛋糕的外形,还撒了闪粉并配有小调羹、小动物等迷你配件,小小一个要七八十元。“捏捏”装在PVC袋子里,玩的时候隔着袋子按压揉捏。
让小朋没想到的是,“捏捏圈”的规矩还挺多。“商家分很多种,有的是不定期上架现货,这种买起来比较放心;有的是个人卖家接单,买家走平台下单后,他帮你现做,一般工期在一周左右。”小朋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捏捏圈”口碑最好的几家“顶流”商铺,会不定期开放限时或者限量预售,需要定闹钟抢购,一旦错过就要去二手平台花高价收。
为了买到心仪的“捏捏”,小朋加了十多个微信群和小红书粉丝群,开启抢购模式。限时售卖的还好,限量售卖的往往是“陪跑”,除了费时间,也消耗了情绪,小朋开始疲倦:“这种玩具本身是用来解压的,现在却变成了给情绪‘增压’。”
解压玩具被炒出高价
“入圈”后的小朋,觉得越来越背离初衷。好不容易抢到的限定“捏捏”,制作周期短的一两个月,长的要三个月,等拿到手其实很少拿出来把玩。
预售制的“捏捏”,商家延期是常态,全款预售制也存在不小的风险。“有的是通过电商平台收钱,有的是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扫二维码付款,等于钱款是直接进了卖家账户。”小朋2023年下半年通过小程序下单过两百多元的“捏捏”,原本预定10月发货的,一直到年底才拿到手。还有一笔预售订单,没等到发货,卖家商铺就关闭了。
玩“捏捏”几个月,小朋感觉越来越堵心。让她最无法理解的是,二手平台上“顶流”商家的“捏捏”竟炒出离谱高价。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某商家的绝版“捏捏”,单个原价在百元左右,但包含其在内的三个“捏捏”,在二手平台上竟标出3800元的高价。有网友晒出在平台收购该款“捏捏”的聊天记录,卖家称有人开价4000元收了。还有卖家将这种绝版“捏捏”捆绑其他商品出售,捆绑后价格近万元。“出货少,买家多,本来就有很多黄牛在炒。卖家一旦宣布绝版,价格瞬间变得离谱。”小朋说。
检测发现“捏捏”甲醛超标
让小朋最终选择退圈的,是“捏捏”本身。“有些‘捏捏’的包装袋和‘卡头’气味很大。”小朋说,“退圈”后她将一部分“捏捏”挂在二手平台售卖。气味比较大的直接丢弃,没什么气味的就拆了“卡头”并更换材质比较安全的包装袋后送给朋友。
网上像小朋这样的买家有很多,因为健康选择退出的卖家也不少。5月22日,有卖家因制作“捏捏”感觉不适而选择闭店的话题,就登上微博热搜。有博主表示,拿甲醛仪器简单测试过,发现“捏捏”甲醛超标。其间,自己不但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可能与“捏捏”有关。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捏捏”的原料为硅胶类材质,市面上售卖的很多原料虽然标有“食品级”,但没有正规的商品包装,只是贴有简单的商品名称标签,产地也不明确,有网友认为是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除了“捏捏”本身,其所使用的包装袋、“卡头”也有气味。
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诊疗中心副主任王枫提醒,把玩“捏捏”过程中若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停止接触,将商品送到检测机构检测,看看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除了手工定制的“捏捏”,市面上还流行批量生产的低价“捏捏乐”,闻起来有明显的香味。“这种‘捏捏乐’加入了芳香剂,部分芳香剂可能含二甲苯成分。”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或二甲苯,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轻者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导致生命危险。除了神经系统的伤害,还可能带来皮肤过敏,影响造血系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