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簪花”火爆出圈,成为全国各地景区、街头最热门的装扮之一。
其实,簪花文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唐代就十分普遍,到了宋朝更是鼎盛。不仅女子爱簪花,男子簪花也有好寓意,著名的“四相簪花”典故就发生在江苏大地上。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郑文静 张文颖/文 郑文静 钱念秋/摄 部分图片来自各家博物馆
“她”爱簪花
簪花,古已有之。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人簪花的最早记载是在汉代。汉代使臣陆贾曾两次出使南越国,并在《南越行纪》中记载:“南越之境,百花不香,惟茉莉素馨花特芳香,女子以彩线穿心,以为首饰。”意思是,那里的女子会将花朵用彩色丝线串起来,佩戴在头上作为装饰。
秦汉时期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姑娘们也爱簪花。成都博物馆展出的陶汲水俑,立姿,梳着扇形发髻,髻上簪花,左手提罐,右手握绳,脸上带着盈盈笑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簪花渐成时尚。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一首《和人渡水诗》中,描写了女子簪石榴花的情景:“婉娩新上头,湔裾(jiān jū)出乐游。带前结香草,鬟边插石榴。”
到了唐宋,簪花进入鼎盛时期。大量描绘宫廷女性的绘画中出现了簪花行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
明清时期的文学经典,同样借由簪花表现人物的性格和际遇。《红楼梦》中贾母见了刘姥姥就笑着喊她“过来带花儿”。刘姥姥则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
“他”也爱簪花
男子簪花,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江苏文库·精华编》收录了清代文人赵翼的著作《陔馀丛考》,在《簪花》部分中他提到“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不少文人墨客都热爱簪花,证据就在他们的诗词里。
节日到了,自然要簪花庆祝。唐代诗人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佩戴茱萸和菊花,正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之一。王昌龄在重阳时节登高望远,写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杜牧则有传世名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除了重阳节,春节、元宵、寒食这些节日,也可以簪朵花讨个彩头。南宋文人周端臣就在《寒食湖堤》写道:“画桥日晚游人醉,花插满头扶上船”。
出游也是簪花的好时机。欧阳修春天去丰乐亭郊游遇到了朋友,喝到大醉,自述“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苏东坡和老友一起到吉祥寺赏牡丹盛放,把鲜花插到鬓间,还要自嘲“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在词中也有类似的感慨——“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生活中也有“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的闲适一面。
职场簪花有讲究
花能随便簪吗?对于宋代官员们来说,这可是职场大忌。在那时,头上簪花与其说是为了美,不如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史料记载,簪花“推广达人”宋徽宗每次出行都“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身边的宦官宫女、随从侍卫,皆赐花簪戴。宋徽宗还赐给贴身护卫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让簪花成为进出宫廷的“通行证”。有这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
官员们品级多高,看头上的花就行。据《宋史》记载,皇帝御赐簪花主要有三种: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三种花对应不同官阶: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职场环境”中,簪花对于宋代的士大夫也有了特别的意义,扬州就有“四相簪花”的传奇典故。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中提到,庆历五年至七年(1045—1047),韩琦曾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有一天,韩琦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这种后人谓之“金缠腰”的奇特花色,当时扬州独此一份。韩琦请来时任大理寺评事通判的王珪、大理寺评事签判王安石,还有途经扬州的大理寺丞陈升之,一起来赏花,并将四朵花剪下来,四人各簪一枝。
颇为传奇的是,此后30年间,韩琦、陈升之、王安石、王珪分别当上了宰相。“四相簪花”的故事流传开来,《四相簪花图》也成为画家们笔下常见的作品。
簪花领域的“王者”
比起娇贵的真花,不受节令限制、保存时间长的假花,才是簪花领域真正的“王者”。
凭借能工巧匠们的手艺,用丝绢、通草、绒线等材料做成的假花,几乎能以假乱真,因此也被称为“像生花”。
这种精细活,自然少不了江南手艺人的身影。《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手工艺史》提到,明代中期以后,苏州、扬州、南京所制假花已经名声在外。
清人李渔道:“近日吴门所制像生花,穷精极巧,与树头摘下者无异,纯用通草,每朵不过数文,可备月余之用。绒绢所制者,价常倍之。”
李渔笔下的通草花原料来源于通草,这种灌木内茎质地松软,纹理细腻,有可塑性,且色泽洁白,很容易吸收各种颜色。趁通草鲜时将内茎取出,剪裁成段切成片状再展平晒干,经过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粘花、做叶子、传杆子等多道工艺之后,一朵栩栩如生的假花便可以在人们发间绽放。
除了通草花,南京的“金陵绒花”也是假花中的名品。绒花谐音“荣华”,有吉祥寓意,是南京妇女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时必戴的首饰。金陵绒花的题材早已不局限于“花”,而是包含了鸟、兽、鱼、虫等多种形象。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南京人会佩戴不同样式的绒花,春节戴“莲(连)年有余(鱼)”“金玉(鱼)满堂(塘)”,端午戴“五毒虎”,中秋节则戴“兔子拜月”“犀牛望月”“凤头花”……满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