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州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区,当前,苏州高铁新城紧扣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积极推广BIM、装配式、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技术在重点项目的全面深度应用,建设了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标杆项目。
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二期项目总投资额约2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1.27万平方米,最大建筑高度96米。当前,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省智能建造试点,并成为国家级观摩示范项目。
项目运用建筑机器人“智能化”施工,针对地面、墙板工序,完成地面从整平到抹光,墙面从放线到喷涂,实现两道工序全覆盖。机器人领航员在智能平板上动用手指,轻松下达快捷指令,机器人立即开始娴熟地进行地坪研磨、自主吸尘等施工作业,全程无人工干预。“智能建造的机器人可以长时间连续作业,建造效率极大提升,投用智能机器人后,项目整体施工时间减少,预计整体竣工时间提前1个月。”项目负责人介绍。
3月,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产业园(西片区)——长三角创新研发总部基地(北地块)项目房屋建筑工程通过施工图建筑信息模型(BIM)审查,成功拿到苏州市首张BIM审查合格书。
该房屋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150141.37平方米,用地面积51亩。项目在“相小安”相城区建设工程全过程BIM监管平台上传BIM模型,由市图审中心的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五个专业的专家联合审查,审查重点针对三维模型的规范性、图模一致性等问题,为工程项目全过程BIM技术应用打好基础。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特性、形象化的专业协同设计等综合优势,是智能建造推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随着BIM审查的持续开展,工程信息大数据库将会逐渐完善,有助于聚焦重点项目、强化监管能力。此外,BIM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通过借助BIM网络云平台,让项目各参与方共享信息建设成果。
目前,在苏州高铁新城的建设项目中已有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二期、新基建智能交通产业园、长三角创新研发总部基地等多个工程,采用BIM数字一体化设计、智能机器人、智慧工地等智能建造技术进行全生命优化,以高标准、精细化管理,安全、优质、高效地建设精品项目。
未来,苏州高铁新城将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建造”走向“智造”,走出一条具有高铁特色的智能建造产业发展道路,为全区、全市建筑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刘娟 徐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