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1版:艺+周刊

前 言

“逸行”之路,星光粲然

□许传良

岁月轮回,花落花开。当笔墨可以罄露个人的心迹,当雅集能够镶嵌时代的风景,人们定会藉此理解“充实之为美”的真正内涵。唯其如此,才得以昭见“逸行”之路与星光粲然。可是,当看到书坛的纷繁乱象,听到出自不同名家的貌似“狂狷”之语,或许有人会按捺不住原本平静的心,徘徊有之,疑惑有之,不知何去何从。

蓦然回首,最让人称许的还是那些持有漫观云卷云舒之定力者。尤其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这嘈杂的声音之中,却总能听见笔尖行走于宣纸上的细微沙沙声。漫漫书道,总是有一种潜行之力,在不间断地生发,以至于让人们时时驻足回眸。一如最近让我们得缘欣赏到的五位青年书家的新创联展作品。细细品读,他们所体现出的艺术自觉性,以及衍生出的属于当代优秀青年书家群体沉潜优游的境界,殊为难得,不禁为之点赞。

“逸行”,是本次展览的主旨,也折射出五位作者共同的笔墨追寻轨迹。他们皆有研修书法于逸庐之经历,对尚逸之风的时代演绎有着共同的追求。由此,我们自然能够想到逸庐书院的创始人李双阳先生,想到他对江苏乃至全国书法作者的引领与提携之功,可谓有口皆碑。这次参展的五位书家,因为师出同门,一直如切如磋,互相陶染,笔墨精进,所以有了第二次相约。

“五体兼修”理念来自于逸庐,是五位作者秉承的学书宗旨。众人皆知,五种书体各有特质,但有一种共性所在,那就是“千古不易”的用笔之道,所谓一以贯之,即遵此理。从实际而言,兼修实非易事,非有定力者难为。综观本次所有参展作品,这五位作者做到了,至少已经体现出在这个方向上的坚定追求,真草隶篆行,力争全能。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五体是基础,术业在专攻,各自的人生阅历与积淀,每个人所具备的独特书写感觉,都可能会把自身最优秀的书法才能凝聚于一体或两体。所以说,“立足一点,以点带面”,方期大成。

以此“点面”之理为参照,“逸行”之路,让我们通过本次展览,品赏到了逸彩粲然。为便于寻绎,就每位作者呈现出的审美趣味,姑且以“逸”为基点,对他们的作品尝试解读:清逸朱海澄——清逸生雅,观海澄兄近作,无论是八尺巨制,还是题拓小品,皆见布白之雅,字里行间,点画穿插,清气往来,颇有匠思。雄逸梁奇——雄逸入浑,梁奇兄作品不以精巧示人,苍茫浑厚中隐含篆籀线质,并贯之于五体,活脱通透。厚其碑意,焕其神采。纵逸龙侃——纵逸生奇,龙侃兄大草,欲呈恣肆之象,激情勃发。小字行草笔随势转,跌宕起伏;各体或动或静,不拘一格,才情跃然纸上。简逸任东——简逸得古,任东兄草书静中生拙,或化用章草,颇多古意。“点”耀其神,“线”展其势,随性书写中,尚简如许,自如畅达。淡逸秦临安——淡逸如朴,观临安兄作品,无论何种书体,结字开张,墨法燥润得其相宜,用笔体现自然意趣,淡然如菊,欲求真宰。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追求素养的全面提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沉潜悠游,会逐渐内化为笔下的古雅与从容。五位参展作者,临池之余,或者陶染于古琴,或者惯于自作诗词达其情性,或者对篆刻、国画进行体悟,皆有所得,这无疑是个体审美自觉性所致。可以说他们努力使自己所积淀的学养、素养、涵养,浸润到笔下,让我们看到既有全面深入书法传统核心之功力,又有折射到笔下的不同审美趣味。兹不再就其作品一一评说,相信观者自可见其内质与光华。

写出自我,历来是书家的理想所在。放眼书坛,“同质化现象”一直是书坛内外的关注点,就是因为当所有的作者目光紧盯国展获奖作品的时候,当所有的作者仅仅热衷于对作品反复打磨的时候,恰恰会消弭了个人对艺术灵感的汲取之力。长此以往,“千人一面”在所难免。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面对任何一件作品,如果我们单独拣出其中一根线,谁敢保证能够成为代表作者本人的个性符号?这是值得当代每一位书家深入思考的,可谓任重道远。因此,如何进一步凸显个性,尤其是面对当下语境,如何进一步凸显自家艺术语言,这也是包括五位作者在内需要深研的时代课题。

响水之“响”,因为宝地有水声轰鸣而成为一个地方命名的理由,她让全世界记住了这座城市。本次展览的五位作者,籍属天南海北,经过江南逸庐之韵的长期陶染,在这个时节墨花初绽,装扮了响水之春。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朵花开,都是这个春天的不可或缺,共同渲染着天地之间的自在从容。品读着这些作品,赞许着这种潜行的力量。我们仿佛听到,由这五位优秀作者的作品意蕴传递出的溪流淙淙之声。更期待着他们通过长久的努力,砥砺前行中,泛起片片浪花,真正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回响。

因逸行“五逸”与我皆为逸庐同道,荣幸嘱为小序,余固不敏,得先睹为快之机,故赘数言,以纪其盛。

(许传良,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详见艺2-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