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薛冰:打开折叠的南京

学者薛冰

《烟水气与帝王州: 南京人文史》 薛冰 著 九州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扫码看视频

“一个人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多么幸福。”近日,在由南京市作协为薛冰新著《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如此感慨。

这是学者、作家薛冰第31本写南京的作品,从“人文”出发为城市立传,亦是他研究南京几十年的一部集大成作。在70多岁的年纪,拿出这部70万字的作品,着实令人感佩。

这本书的写作用了三年时间,但是准备期长达十余年。这一次薛冰梳理了南京的人文史,还厘清了南京人文史在中国人文史上被低估的地位。他有意识地对向有定论、早成共识的史事少讲或不讲,而对既往众说纷纭、歧见频出的史事,尽可能地追根寻源,有理有据地重新解读,并着重探讨确有价值而被遮蔽或被忽略的人物与事件。更重要的是,他对南京人文史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局限于南京,而是从中华文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南京人文历史,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研究。

《南京人文史》面世后,得到文学界、史学界诸位大家的褒奖,薛冰报以回应的始终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种博雅、憨厚、谦逊的笑容,“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七十多年,这个城市养育了我,那么我应该也有回馈城市的东西,尽我所能为城市作一些贡献。这本书其实和每个生活在南京的人有关,会让我们看到我们南京今天的人文氛围是怎么形成的,南京人的人文素养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将来南京的城市文化发展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走,对于现实的发展应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文 牛华新 郑芮/摄

第31本写南京的作品

《南京人文史》是《南京城市史》的姊妹篇。

事实上,2008年《南京城市史》出版的时候,薛冰心中就留下了心愿。“因为一个城市史不能光有城市空间,更重要的是城里的人的活动,人文这一块在那本书里是不足的,我是不是应该把这个事情做完?”但是,薛冰坦言,当时来写南京的人文史,他心里没有底。

这十多年间,“金陵薛冰”这个众人眼中研究南京文史、讲述南京故事的高手,一直在蓄力。他时时处处留意搜索南京人文资料、比较文献、分析史事,发现问题,梳理脉络。当曾经活跃于南京的重要人物面目渐渐清晰,当曾经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因果渐渐清楚,仿佛一幕幕活剧时常勃勃于胸间时,薛冰说,他“敢写”了。

如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所言,薛冰写《南京人文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他是博览群书的学者,又是著名藏书家。他对文学、历史、版本学与印刷术、艺术史、佛教史、建筑、园林、饮食、钱币学与经济史、教育与科举史、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厚的兴趣,涉猎甚广。他的图书收藏面也很广,尤其注意收集有关南京学研究的文献材料,数十年下来,积累的数量极为可观,在此基础上,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薛冰定居南京70余年,喜欢城市行走,南京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考古遗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南京人文史》是薛冰第31本写南京的作品。

薛冰回忆,他写南京,最初从虚构小说开始,写了五六本之后,一头栽进非虚构写作里,写了文化随笔集《家住六朝烟水间》《漂泊在故乡》,也有专著《格致南京》《秦淮河》《南京城市史》等。所以对于南京人文史的把握,他既有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某些细部也研究得非常深入。

这本书凝聚了薛冰对传世史料的细致爬梳、对考古发掘的执着关注,以及他在南京城的用心勘探行走。而融史学与文学于一体、集史家与作家于一身的薛冰做到了“文史兼修”,一方面做尽可能严谨的研究,一方面用有温度的文字、散文的笔法书写,方便大众阅读。

正本清源,不留疑惑

当薛冰开始动笔的时候,他每天将目标设定为写出一千字。但实际上,他每天有七八个小时坐在书桌旁,大量时间用于阅读和思考。

“写作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薛冰发现,一些读了十几年的书,又读出了新意,一些自以为信手拈来的材料,待到他下笔,又发现并非全无可疑之处,而一些过去信以为真的东西,当他意识到无法安放进历史的轨迹和特定的空间,就必须重新斟酌更多的史料。“有的时候,自己还有点疑惑,那就要再找资料重新阅读,重新思考。我希望把所有事情想透,不要自己还留着疑惑,就去讲给人家听。”

以王安石围垦玄武湖为例。这个事情在《景定建康志》里有王安石的上书,但是有人说这是《景定建康志》伪造的,因为《宋史》里面没有,王安石的传记里也没有。薛冰就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他想通了。

在薛冰看来,《宋史》记录的是全国性的大事件,自然会记载王安石作为一个国家的宰相主持变法,但围垦玄武湖对于国家来说不值一提。而对于王安石的传记来说,记载的是他一生的大事件,围垦玄

武湖也未必值得记录。但《景定建康志》不一样,这是南京的地方志,记载南京的大事件,玄武湖那时候没有了对南京来说是个大事。不过薛冰也从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景定建康志》中王安石上书的时间写错了,不应是宋熙宁八年,而是宋熙宁九年,这个时间跟王安石的行动轨迹才是完全吻合的。“这个是我研究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做过,这本书里很多都是我的第一次发现。”

还有人问,王安石上书围垦玄武湖,皇帝同意,而苏东坡说西湖不能围垦,皇帝也同意,两个“对头”对于湖的淤塞的处理方法完全相反,皇帝却都应允,这又是为什么?薛冰研究发现,苏东坡提出西湖不能围垦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西湖影响到南运河的航运,而南运河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所以西湖要留住。而玄武湖围垦,顺应了当时整个国家提倡围垦江湖的大势,很多围垦项目是受到表彰的。由此可见王安石围垦玄武湖在当时根本就不是一个事。

还有隋朝平荡耕垦的真伪、周泰伯奔吴的故事是否可靠、金陵王气的传说内涵何在、莫愁湖名称的来历如何……如此种种,薛冰都一一考证。他“熟悉不同时期的南京城市空间状态,能够将南京人文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较妥帖地还原到相应的空间中去,而非天马行空地随意挥洒”。

“我的写作原则,首先是求真,正本清源。对于有歧见的史事,须追溯到最初的源头,然后比勘史料,考察其流变,分析究竟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才可能做出接近真相的结论。”薛冰说。

烟水气与帝王州

70万字的体量,怎么来布局,薛冰也是颇费心思的。

贯穿全书的是王气隐显、文脉绵延、商贸集散和佳丽沉浮四条主线。书名“烟水气”与“帝王州”,正是四条主线的凝聚。“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两句诗已被公认为南京的文化符号,“帝王州”是不可磨灭的城市印记,也曾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推手,“烟水气”则是文脉的象征。所以这本书以“烟水气与帝王州”为名。

“我们讲南京一开口就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建都史一共不到450年,但是南京的建城史现在说是3100年,有很多部分像折扇一样,被折叠起来了。”薛冰说。他尤其关注南京人文史上有争议的话题,关注被歪曲的、被遮蔽的部分,以此打开折叠的南京,呈现完整的真相。

“为什么不断有新的王朝来南京建都,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脉络和文化脉络始终没有中断。我说南京是一棵梧桐树,有的时候有凤凰歇在上面,大家看到凤凰就想起这棵树了,那么凤凰飞走了,大家忘掉了。其实不是因为有了凤凰才有梧桐树,是因为有了梧桐树才会有凤凰来,这就是南京跟建都之间的关系。”

经济和文化,是城市人文史的重要部分,所以薛冰写每一个朝代都会专门有一个章节写经济,有一个章节写文化。

“南京的文脉绵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不是单纯南京人搞起来的,而是南京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包容的、宽容的文化氛围,才能把全国各地优秀的作家诗人吸引到南京来,留下重要的作品。像唐代重要的诗人几乎都到过南京、写过南京,包括后来南唐到宋元明清,我们都看到这样一个规律,芥子园的李渔、随园的袁枚都不是南京人,还有来自美国的赛珍珠在南京写下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南京的文脉是这样绵延下来的,而不是只有一个小圈子,几个本地人搞了一点花样,这是没有大出息的。”

对经济脉络的梳理,薛冰颇有底气,因为他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之透彻在中国作家中是非常出众的,几十年前他就收集古钱币、钱币史,继而研究经济史料。

至于“佳丽沉浮”这条主线,薛冰也是独具匠心。他想打破提到南京女性就说秦淮八艳的习惯,也想打破过去书写历史只写帝王将相不写平民百姓、只写男人不写女人的惯例。他意识到,当他重新来审视南京人文史的时候,佳丽这个目录非常重要,所以他的笔下有青溪小姑、有被历史忽略的东晋皇太后褚蒜子、有平民女儿张丽华、有四美人与十二钗……女性的命运同样是南京人文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70多岁写70万字

“当研究做得越深入,实际上我也就越有兴趣。有时候感觉就好像是破案一样,一层一层挖下去以后发觉非常的精彩。”深耕南京文史研究几十年,薛冰依然有这样的激情和赤子之心。

当时在商讨书的出版时,《南京人文史》的特约编辑、后浪出版公司的雷淑容与薛冰讨论过,这个时代还有人会看这样一本70万字的书吗?

但他们很快又达成共识,这本书其实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有关。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都关注历史,但就像去年长干古城的发现将南京的建城史延长到3100年会引起轰动一样,我们会关注生活的城市从何而来,会想找到这个城市的根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今天南京城的人文环境、人文氛围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氛围里,可能意识不到,但如果你到其他地方去生活一下,你就会发觉南京的人文氛围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薛冰说。

在序言中,薛冰郑重写下这样的字句:“对历史多一分敬畏,对城市多一分情怀,对读者多一分尊重。”

这是他写作这本书的基本态度。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历史的判断,你可以有个人的看法,但对于历史事实,你不能随便去改变它。我在这里也提供了一个方法,就是打破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开口就来的一些观念,如果重新思考,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不对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南京的真实历史研究得越来越清楚。”

而他对城市的情怀更不用多说了,从两岁时随父母来到南京居住,他便生活在南京。七十多年的情感灌注笔下,如书的腰封上所写,这是一座城市和一位学者的彼此守望。他深爱着这座生活了七十多年的城市,想尽己所能回馈这座城。

“我说对读者要尊重,就是不要去糊弄人家,人家花钱来买我的书,我要让人家真的有收获,就不能去炒冷饭,不能去卖旧货。”薛冰说得很实在。

有人问薛冰,“你70多岁了,写一个70万字的书干吗?”薛冰说,他相信有人能比他写得更好,但是他们现在还没写,希望自己能触动他们一下,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城市,写出更好的作品,也更好地建设南京这座城。

薛冰

学者、作家、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文化随笔集《家住六朝烟水间》《漂泊在故乡》《书生行止》《拈花意》及专著《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秦淮河》等六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