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化

三十年导演梦圆梦之作,《再会长江》温暖上映

竹内亮:别拍纪录片,很穷的!

5月24日,由竹内亮执导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温暖上映。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日本籍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镜头不仅捕捉到了长江的壮美风光,更深刻反映了沿岸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动人故事,用浓浓的生活气息直抵人心的真实感触。

近期,竹内亮做客“大咖说电影”栏目,作为新一期嘉宾,深入分享创作这部影片的幕后过程,也敞开心扉聊起了自己当初想要成为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原因。

见证中国长江十年变化的《再会长江》,实际上,也是他电影导演梦的三十年圆梦之旅。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艺蘅 郑文静/文

马晶晶/摄(海报除外)

第一次拍长江感觉在追星,现在长江是母亲

十年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迅速拉近了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陆的距离,也让中国各地、各民族得以像长江一样流动、融合。

竹内亮透露,十年前自己就因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而留下遗憾。迁居中国南京后,自己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决心弥补这一遗憾,再次踏上了长江之旅,这也是他创作这部影片的动力所在。

现代快报:您还记得十年前第一次拍长江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竹内亮:第一次拍长江时感觉像在追星。我小时候一直对长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喜欢《三国演义》,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来中国看看。因为比较穷,也买不了飞机票。工作后,我就做了拍摄长江的提案给NHK(日本最大的电视台之一),策划通过后就可以公费去拍了,真的是追星追到的感觉。当时来拍摄的时候就,哇!这个是我脑子里想象的长江、赤壁、三峡,就很兴奋的状态。但是因为没有深度了解,拍出来的东西是非常浅的,而且当时不会讲中文,(纪录片)内容还有跟当地人的交流都比较浅。

现代快报:十年后再拍长江,现在你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吗?

竹内亮:我会讲中文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现在我住在南京,长江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平时会带孩子去长江边的公园。《再会长江》的拍摄也比十年前更有深度。

现代快报: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长江在您心中意味着什么?

竹内亮:以前是追星,长江是我的明星、我的偶像,现在是我的母亲了。平时会觉得母亲保护孩子是理所当然,不会感谢她,但是如果没有她的话,我就不会生活了。现在我也住在南京,这么多年没有长江的话,我们也生活不下去,偶像已经变成母亲了。

现代快报:能不能用一句话介绍正在上映的《再会长江》?

竹内亮:简单来讲的话,一位日本导演的视角看中国十年的变化。因为我花了11年走遍长江的6300公里,这样的外国人应该没有吧?(笑)第一次是2011年拍的,第二次是2021年到2023年拍的。

强调我作为外国人的视角,想拍片子不想装客观

《再会长江》在日本上映时,创下日本文艺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出色成绩,不少日本观众为影片中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发展变迁的全新视角所吸引。这部作品也受到中国外交部的关注,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称赞影片“以精湛的拍摄反映出十年来长江沿岸地区的巨大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导演和主人公用真诚和善良,跨越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带给观众共通的感动”。

现代快报:片中很多故事都很打动观众,您是如何选定这些人物进行拍摄的?

竹内亮:我要去拍当年拍过的人,所以没有选择,就只有他们那些人,但重庆棒棒的故事是当年想拍没拍到的,包括“长江的第一滴水”也是当年想拍但是没拍到的,就去拍了,算是弥补当时的遗憾吧!

现代快报:《再会长江》的电影版与此前9集的网络版纪录片有什么区别?

竹内亮: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整个故事的过程不一样,网络版是从源头到上海,而电影是从上海到源头,电影要考虑到海外的观众,从青藏高原开始的话,海外观众完全不了解,但是从上海开始大家都知道,可以慢慢了解。

现代快报:这次在技术上有哪些升级?

竹内亮:最大的提升是航拍吧。十年前没有无人机,我当时请了一位动力滑翔伞摄影师,他一边飞一边拍,直升机太贵了请不起。现在不一样了,有无人机了,我这次拍摄的时候,每次都要带两三架无人机,大中小都有,按照每一个场景的情况来选。

现代快报:为什么您要以自己出镜的方式来拍摄这部纪录电影?

竹内亮:有很多原因,第一个是要强调我作为外国人的视角,但我不出镜的话,没有人知道这个到底是谁拍的;我出镜的话,大家一目了然。第二个是我觉得纪录片没有纯客观的,它是主观的真实,我想拍的东西立场不骂、不夸,尽量站在中间,但我是个人,不可能完全是中间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客观的纪录片,我想拍片子不想装客观。还有一点,我出镜的话主人公也会轻松,我一直在镜头后面的话,对方会紧张,我在旁边聊天的话,他不在乎这个了,我们就能真实地交流。

把长江的文化、中国的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纪录电影《再会长江》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金农联文化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目前,该片已经开启全国路演,一路抵达每一个曾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留下重要情感印迹的城市。

现代快报:您是如何踏上拍摄纪录片的道路的?

竹内亮:为什么?因为我穷啊!(笑)以前想做剧情片导演,后来想做记者,纪录片导演属于一步到位。之前我喜欢科幻片,想做导演,但小时候每天看报纸,对真实的故事、真实的题材慢慢感兴趣,想做记者但我没那么擅长写文章,还想做技术,拍电影,后来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做了纪录片导演。

现代快报:在您看来纪录片和纪录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竹内亮:因为现在是短视频的时代,大家看视频的状态,往往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或者一边坐地铁一边看,没有特别集中在看。但纪录电影不一样,这个只能在电影院看,你不能做别的事。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讲,这是超级爽的一件事。

现代快报:所以您对成为电影导演抱有什么样的心情?

竹内亮:做电影,是我从15岁到现在一直拥有的一个梦想,我想成为一个电影导演。花了30年,终于实现了!我想通过《再会长江》把长江的文化、中国的多元化的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很多人没有在影院看过纪录电影,体验感真的完全不一样

除了《再会长江》,竹内亮还拍摄了多部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深受观众喜爱。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为全世界观众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变迁提供了全新视角,也让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对于纪录片、纪录电影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现代快报:您对影迷有什么想说的话?

竹内亮:除了这些特别的影迷之外,很多人没有在影院看过纪录电影,这个体验感真的完全不一样。希望你们的人生第一次,可以送给我,这是一部有娱乐性的,又轻松又好笑的纪录电影,大家放心,肯定有意思!

现代快报:对想拍纪录片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竹内亮:别拍纪录片,很穷的!这是在开玩笑,如果你觉得哪怕赚不了钱也可以,想拍的话,那就拍呗!我觉得拍纪录片真的非常有意思,可以体验很多事情,可以见到很多人,可以体验好多人的人生。我从来没有遇到这么有意思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