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录取吧

对写好高考作文的若干提醒

一起来看南京市金陵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的高考作文考前提醒

首先要搞清正常写作与高考作文的不同,两者有共同点,都是用文字来表达。区别是:正常写作是主动表达,写什么,怎么写,全由自己决定,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它是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与世界对话,是有感而发,抒写真情,表现自我。而高考作文,是被动表达,写什么,怎么写,全由考题决定,由不得自己,最后要用分数来量化;它是无感也要发,虚拟情境,迎合需要;它限制性极强,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这篇作文决定了你的命运,所以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得分,是高考作文的终极目标。

一、要学会换位思考

要写好高考作文,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外,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一定要有“读者意识”。就考场来说,你的作文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那你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想一想,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你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多数阅卷老师喜欢看生动有趣的记叙文、有新颖观点的议论文和洋溢真情的抒情文。总之,爱看内容新鲜的、有个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文章,不喜欢四平八稳的、平淡无味的文章。既然如此,那你就要在确保扣题的前提下,努力写出让阅卷老师喜欢看的文章。

下面说说如何满足阅卷老师这个“读者”的需要。

(一)要消除他的“审美疲劳”

每位阅卷老师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同题作文,看多了,看久了,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要消除他的这种疲劳,有效的对策是制造一点“比较优势”,即选择自己能写好的某个方面予以充分展开,使他能感到眼前一亮。没有人能拥有“绝对优势”,但每个人通过努力还是能展示一点“比较优势”的,做到局部取胜。

(二)要重视他的“跳读印象”

当下的电脑阅卷是一个快速阅读与直观判断相结合的过程,基本上是跳跃式的快速浏览,因为看得极快,所以很难看得很细。由于阅卷时间有限,关注点是有轻重区别的。他的细读区域往往集中在以下方面:作文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特殊语句(记叙文的细节描写、议论文的说理片段)和所举的例子(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人物、故事、引文)。既然如此,那你就要在他关注的“细读区”上下功夫。

(三)要让他看到你的“与众不同”

如何在阅卷老师关注的“细读区”引起他注意呢?以下方法供选用:(1)标题: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观点、一句古诗,也可以是一个问句。(2)开头:或简明扼要亮出观点,或引用一段诗文,或说一个小故事,或用几句优美的话诠释题意。(3)结尾:或用简明语句总结全文,或用抒情笔调点题,或提个问题发人深思。(4)特殊语句:记叙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动词用得好),议论文中的辩证说理。(5)所举例子:或引用别人没有引用过的名句警句(要用得恰当,老师能看得懂),或举了别人没有举过的新鲜事例(现实的人或事)。如能做到上述五条中的两条,就能让他感到你的“与众不同”,你就超过了许多人。

二、要清除两个思想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我不知写什么”

其实,可写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请你好好想一想:(1)学过的课文,看有没有可以吸取的内容。(2)政治课上学过的哲学常识,看有没有可以运用的原理。(3)历史课上学过的中外史实,看有没有能为我所用的材料。(4)读过的课外书,看有没有可用的片段。(5)平时常读的报刊,看有没有可引用的资料。(6)以往看过的影视作品,看有没有可供参考的情节。(7)平时自己写得较好的作文,看能不能加以改造。(8)以往老师讲评过的佳作,看有没有可供借鉴的地方。(9)手机微信里的时事新闻,看有没有可以局部引用的。(10)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居住地发生过的新鲜事,看有没有可以写进文章的。这一条最重要,因为只有这一条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写伟人、名流、模范、先进人物才行,其实,写自己、写亲友、写普通的人,只要符合题意,又倾注了真情,照样能出好文章,照样可以得高分。歌中唱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真心的话,开心的泪,在你我心里流动……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第二个障碍:“我不知怎么写”

先说议论文。在确保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的前提下,不妨作如下思考:(1)题目能不能新一点?比如,用设问句做题,或用古诗文名句做题,甚至用数学公式做题(如8-1>8)。(2)论证能否新一点?比如,例子新,尽量以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为例;引文新,尽量多用近两年来新公布的资料、数据。(3)用词能否新一点?比如,引用一点网络新词语,或引用有影响力的歌词,或引用生动的群众口头语言。

再说记叙文。(1)在材料的组合上,能不能用“三”去代替平铺直叙的“一”?比如,用三个时段,或三处场所,或三次对话,或三组镜头,等等。(2)在结构安排上,能否运用倒叙,或设置悬念来增强故事的曲折性?(3)在人称使用上,能否采用第一人称,使表达真实、亲切?(4)在文体样式上,能否用日记或书信去替代记叙文的外部表现形态?(5)在题材的选择上,既可写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故事,也可以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写悲剧,只要把握得好,有时悲剧故事更能震撼人心,令人感动。

三、要避免一些误区

高考作文要懂得规避,不要用多数阅卷老师不喜欢的写法,不要违反相关的规矩。以下误区必须避开:

(一)取材的“五不”

(1)不要用已被用滥了的中外文化名人的例子,因为这些人物大家都知道,已毫无新鲜感,多数阅卷老师看了就厌烦。(2)不要写敏感的、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因为你掌握的材料很有限,不容易说清楚,说不清就说不准。(3)不要写不合高三年龄特征的低幼化的故事,一写到自己的成长,就从幼儿园写到高中毕业,太单调,很肤浅,阅卷老师不想看。(4)不要写语文老师看不懂的科幻故事,他看不懂,就可能判你偏题,得分就低。(5)不要模仿近几年知名度较高的高考佳作,因为老师们对它们很熟悉,如果模仿痕迹明显,会判为“仿作”,甚至认为你“抄袭”,那就完了。

(二)叙事的“四不”

(1)不要动不动就“突然”“忽然”,因为这样写使故事缺乏过程,既不自然,也不完整。(2)不要动不动就“热泪盈眶”“眼泪哗地一下就掉下来了”,太夸张,不真实,因为生活中真能让人流泪的时候很少。(3)不要在人物对话中讲境界很高的大道理,明明是普通人,而说的话却像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不合实际,过于荒唐。(4)不要把故事写得过于含蓄,这很可能使老师因阅卷速度快而一时看不懂你的立意,这就容易被判为偏题。

(三)议论的“三不”

(1)不要引用名人的话太多而淹没了自己的观点,这容易给阅卷老师“这个考生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不好印象。(2)不要运用晦涩的词语,特别不要引用连自己也未必能理解的西方哲理,这很容易给阅卷老师“这个考生故作高深忽悠人”的印象,从而在心里产生反感,那得分就低了。(3)不要为了表明自己有志气而大写豪言壮语,更不要在结尾处写“让我们……吧”这类号召性的话,这跟你的身份不符,也容易使文章犯假大空的毛病。

高考既是对你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你心理素质的测试。同学们一定要拥有一份好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充满自信,沉着应对,就定然能考出自己最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