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7版:城事

打造科创强引擎,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布局七大未来产业,南通向“智”而行

一影设备生产现场 陈莹 摄

“体重”仅有480kg,小巧灵活,可以在手术室间自由移动,术中成像提高手术操作精度……5月29日,位于南通海门的江苏一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陈列的一部移动CBCT设备,“刷新”了很多人对医疗设备的传统认知。如今,国内临床使用该设备的医院和科室超过50家。以创新为核,南通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未来产业展开前瞻研究和谋篇布局,让“智慧”之灯照亮城市发展前路。5月29日,南通举行“打造科创强引擎,建设创新型城市”主题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多家媒体记者走进企业园区进行实地探访。

位于海门临江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的海门生原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大胆“试水”新蓝海,2018年开始建造GMP实验室,2019年完成建设,实验室达到整体B级、核心区域A级的最高洁净标准。公司具有成熟的临床级干细胞制剂制备、检测、存储技术及工艺。目前承担国家“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研发计划,并有多项干细胞临床研究在特定医疗机构实施。由干细胞领域顶尖专家领衔的干细胞治疗脑卒中项目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已经完成16例临床试验,该项目为世界上首次运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技术治疗脑疾病的系统性临床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干细胞项目的备案工作。

5月29日上午,位于崇川区的修实生物医药(南通)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检测公司最新研发的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多肽药物。该公司建立了全球首家基于合成生物学基因元件理性设计的蛋白质工程创新药研发平台,能够显著缩短重组多肽和蛋白药物的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分子结构和药物活性。在研管线包括糖尿病、慢性便秘和临床耐药菌等重要治疗领域,目前已完成多项临床前研究工作。企业于2022年完成生物合成鸟苷酸环化酶(GC-C)受体激动剂药物工艺的开发,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该类型生物药物。

科技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核心要素——人才。近年来,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长高院”)联合长三角区域内外知名医药大学与院系及重点医药企业等核心共建单位,有效汇聚政产学研资各方创新资源和要素,连续发布了三届“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新药与平台强化项目”,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伙伴高校的科学家来海门创业,聚集了一批企业来海门发展。累计培养药学、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85名,目前在海联培专业硕士研究生177名。

5月29日上午,长高院正在举行2021级药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由一名高校教授、一名企业导师、三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生在研究院内就可以完成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我们与学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拿到学校的毕业证书,还可以拿到我们研究院的联合培养证书。”东布洲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袁卫卫说,目前长高院已累计培养药学、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85名,目前在海联培专业硕士研究生177名。

南通越亚半导体有限公司、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则是聚焦“指尖上的智慧”。越亚半导体是国内首家实现先进封装载板批量生产的企业,实现了国内先进封装载板领域零的突破,为国内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弥补了关键一环;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主要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集成电路产业,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转化孵化和产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连续5年获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科研项目9个,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0多件。

着眼现在,布局未来。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南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佳华介绍,近期,南通市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为契机,统筹推进与上海未来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将南通主城区作为未来产业主承载地,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按照“扎堆、集聚、连片”的原则,将优先发展主控类与车规级IC、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高端植介入器械、算力与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7个成长型未来产业。

陈莹 严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