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名医名院

花季少女得肝硬化,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视觉中国供图

13岁的小月1个月前反复出现胃部不适,母亲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但是小月(化名)吃了胃药却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母亲还发现小月的眼睛、皮肤开始变黄,这才想到会不会是得了肝病,急忙带小月查了肝功能。一查大吃一惊,小月的黄疸竟然超过300μmol/L(正常值为20μmol/L),当地医生建议小月妈妈赶紧到南京市第二医院肝病科就诊。

通讯员 单晓航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花季少女皮肤黄,一查已有肝硬化

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肝病三科副主任黄平,看了小月之前的检查资料后,觉得有两大棘手的问题:第一,病因不明确,当地医院的检查没有发现病因;第二,肝功能损伤重,有进一步发展到重型肝炎的可能。于是他安排小月住院,经过一系列的检验检查并做了肝穿刺病理和基因检测,最终确诊小月得了肝豆状核变性。

经过治疗,小月的病情没有进一步加重并逐渐好转,但检查发现小月已经到了肝硬化阶段并出现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后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比如腹水、消化道出血甚至难逃肝移植的命运。

姐妹都中招,原来基因是元凶

难过之余,小月的母亲想到小月还有一个6岁的妹妹小星(化名),小星虽然没有出现小月的症状,但在体检中曾发现过肝功能异常,不过当时家里人都没当回事。小月的主治医生于是让小星也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小星居然也患有肝豆状核变性,只是暂时还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为什么姐妹俩都会得这种病呢?原来,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经过基因检测,姐妹俩的父母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他们的每个子女都有1/4的概率患病。

ATP7B蛋白主要在肝脏表达,当ATP7B基因突变,ATP7B蛋白对铜的转运功能出现障碍时,铜在肝脏过量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患者常在婴幼儿期或青少年期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受累。肝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相对较早(>2岁就可能发病),神经系统病变常较肝病晚10年出现(通常>15岁)。

此外,还可出现眼部异常、溶血、肾脏损伤、骨关节异常等多种临床表现。儿童或青少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早期表现常为轻到中度脂肪肝。有30%~40%患者可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肝豆状核变性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进展至肝纤维化、代偿或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出现脾脏增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不论是以肝损伤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还是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或无症状的患者,约35%~45%患者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时已存在肝硬化。

早早治疗,悲剧不再有

肝豆状核变性是可用药物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其长期预后取决于治疗的早晚。治疗越早,损害越轻,预后越好。肝豆状核变性一经确诊,应尽快开始药物治疗。如果能够早期诊断,进行长期规范的限铜抗铜治疗,小星这样无症状患者的生存率与一般人群相似,而像小月这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延缓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症状改善,大部分患者可正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小月的母亲在发现妹妹小星肝功能异常的时候就带她看病,是不是姐姐小月的疾病也会被早早发现,甚至可以在肝硬化之前就做出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悲剧呢?只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增强对罕见疾病的认识,关注家族成员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肝硬化等严重后果,让更多的患者远离病痛,远离肝硬化的悲剧。